只是其中側重,和寧素塵截然相反。
寧素塵的“感天應人”,是將這牽引拉扯的力量發揮到極致,非甚深算力不能為之;而杜念莎的“十八飛龍”卻相對簡明,每兩條龍之間的幽微之力只是牽制,是為正面進攻創造機會。
那巨龍之象絕非徒有其表,一頂一絞,力量大到不可思議。被其正面命中,未必就比遭受“損身破限擊”一類的手段好受多少。杜念莎意在發揚其法力雄厚的用意,亦由此可見一斑。
若說杜念莎、寧素塵、韓太康三人之間沒有任何切磋交流,那是斷然不可能的。
尺度變化無限豐潤之后,對后人的啟發也愈來愈多,效用愈著。
這是每一代至多只有一兩位頂尖人物的妖族無法比擬的。
杜念莎使出如此手段,觀戰者不免心生好奇,且看符凝錦是如何應對。
待符凝錦使出手段,卻使得一眾直呼意外。
方才穆暮挑戰歸無咎的神通,乃是百年之前的舊法,已然引得許多人詫異萬分。而此時此刻符凝錦亮出手段,竟是四百年前紅云小會上曾經呈現的舊法。
一只古舊的馬頭琴。
琴聲一動,絲線如織,就是神通手段的大致輪廓,也與當年別無二致。
不過細看還是能夠看出一絲不同。當年的“絲線如劍”之法門,風格上走的是細密深邃、如真似幻的路子。而今日之絲線劍形,雖然依舊緊窄不逾一指,但卻是亮堂了取多。只要雙目不盲,皆能明白望見那劍勢運轉之軌跡。
看來真曇宗最以幽渺玄虛著稱,但愈修煉到深處,神通卻反而訴諸實象。
盡管先前已有武新陵提示了規律,但此時之呈現,依舊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愈是高明的神通斗法,往往愈加走向玄虛幽微、不可捉摸的風格。但此時此刻交戰雙方,杜念莎的十八龍象,符凝錦的有形劍絲,都是再切實不過的事物,具體額鮮活,共同呈現了別出心裁之雅致。
細論起來,倒更像是世俗戲文中想象的“仙人斗法”之景象。
風格雖然統一,高下卻不可不論。符凝錦神通展現后,戰局之外觀的觀戰者,幾乎瞬間形成了一致意見此術似非杜念莎之敵。
奇變有余,規模不足。
但落諸實際,卻似與眾賓客所見不同。
卻見那幾道絲線,宛若穿花一般在十八巨龍之隙游來游去,竟是揮灑自如。
至于直攻符凝錦之本體,他卻把身一縱,徑直乘著絲線一滑,立刻逃出牢籠。那與寧素塵的“感天應人”道理相通、十八巨龍之間的牽制之力,竟無半點效用。
儼然是手抓柳絮,你速度愈快,那柳絮卻也驚風而走,反倒是去之愈遠。
杜念莎面色平靜。
她這一門神通,合火流書、飛行經、北冥經三法合一,打破了藏象宗“兩兩相合”的界限,看似剛健正大,其實因最為克制幽微細密的神通,總能將對方逼到墻角處,再以正兵臨之。
但是杜念莎以此法對付符凝錦,并非是存心克制而是因為此法是杜念莎獨立創制的第一法。
動用此法時,本身狀態之投入,非其余神通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