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懷既去,所有人的目光都是投在歸無咎身上。
歸無咎卻默然無語。
此戰之原委,唯有他與軒轅懷二人通曉全部奧秘。
但凡一家大宗傳承,后來者極難超越創立之初祖,除非兼修百家,不以一家之門戶為限。
真流大道,后來者只得取法八分之一,這固然是最大的限制;但就算以非凡手段打破這一重限制,也難以做到青勝于藍。
譬如第三、第五道尊就算將八道空蘊念劍盡數掌握,也難以超越商乙;軒轅懷就算以正身分身配合之法全取八道,單就空蘊念劍上的造詣,亦難超越辰陽創派之祖。
這并非是因為后來者資質不足,又或者前人有法訣藏私。而是因為創立上乘道法,本就肩負著極大的因果業力。其磅礴之勢,因緣際會,為后來者所無。
這也是軒轅懷新得機緣之秘
歸無咎立法八劍之后,本以為已然勝過了軒轅懷一籌;但琉璃天上一望之下,卻發現二人依舊是處于同一層次。
其奧妙在于,軒轅懷對辰陽八劍,完成了破碎之后重新建立的過程。他所持之八劍,可以說是辰陽創派之祖所立的八劍,但也可說是全新的八劍。
內容相同,品類各異。
經由此法,獲得了與辰陽八劍創立之人相等的位格,相當于辰陽第二位創派祖師。
只是單單是道術上完成還不是終了;欲令其彰顯于世,綜合名實,必須有一個實在的過程。
軒轅懷選定的儀式,就是裁定八劍,以中和之道勝過其余八宗的最強嫡傳。這,其實便是軒轅懷的劍道出世的儀式。
軒轅懷以為,成就此法之后,他便打破了一切限制,獨斷古今。
歸無咎再強,也并非其敵手了。
但是,其實歸無咎也需要一個“儀式”。
作為新的空蘊念劍的創始者,同樣需要一個綜核名實的過程,以定位稱尊。
之所以選擇靜觀其變,也是完全正確的抉擇。
這就像兩戶人家舉辦宴席,比拼場面之宏闊。你開三十席,我便開五十席;你開五十席,我便開一百席。總是后發者掌握優勢。
軒轅懷以裁定八劍,勝過八宗嫡傳為“儀式”,歸無咎就以其法訣將成未成的一瞬,破其八劍為“儀式”,自能勝其一頭。
但沒有想到,竟然被九宗前賢的“伏兵”攔了一道。
似乎是有人道行精微達到超越一切先賢的層次,便能觸發那道玄關。且兩者之間沒有絲毫間隙,“儀式”一成,立刻就會被吸納進入那門戶之內;此時歸無咎的“儀式”,卻因沒了對手而落空。
若要加以阻止,因為軒轅懷分身和魏清綺容納上限的差別,竟不能成功。
倘若行圍魏救趙之計,強行攻擊軒轅懷本體,令二人皆無法完成“儀式”,看似是一個可行的抉擇。但歸無咎卻知此法并不成立,因為軒轅懷可以將正在和魏清綺作戰的分身化為正身,正身轉化為分身,總之是拿定了主意強攻魏清綺這一頭。
總而言之,其完成“儀式”,已可說是事在必成。
季蒼生道“若我所料不差,當是后來者中對于道術領悟之深達到了超越九宗創派祖師的境地,方能觸發那莫名的門戶機關。”
諸位真君、弟子、賓客聽聞,心中都涌起莫名的敬畏之意。
同時,望向歸無咎的目光中,亦有著更多的惋惜。
通過軒轅懷臨行前的對話,可知軒轅懷、歸無咎二人分明處于同一境界。只是因為機緣巧合,軒轅懷率先完成了觸摸玄關的“儀式”,才將前賢機緣攫取。
雖然這是意料之外的變化,但為九宗先輩大能召喚,明顯屬于不可抗的力量。所以這場比斗自然屬于中斷,而非終止。等等軒轅懷回返之后再行比過,才是正理,料想越衡一方和歸無咎本人也難以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