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隨著一聲轟然爆鳴,歸無咎劍光瓦解之后,軒轅懷的劍意余勢赫然未消,竟有五六分之多,凌厲迅捷的切了過來;好在歸無咎預備退路,為歸無咎險之又險的避過。
這一劍高下之懸殊,遠遠超過了最初兩招試探性的交手,幾乎直追二人在此境中的第一戰。
軒轅懷長笑一聲,似乎并不掩飾此時之快意,氣象愈發和光同塵。
其實這也是因為二人選擇一招一式對拼交手,歸無咎多用了半招,方得逸步而走;若軒轅懷緊扣于實戰,脫身未必如此容易。
歸無咎心中雪亮,自己并不是差在“身臨其境”的妙諦,而是返虛向實,差在具體的道術上。
和軒轅懷相比,歸無咎有一個審時度勢、砥礪前行的過程;道術運轉、修持、抉擇,都是根據具體的情勢而定,并非先驗的最佳道路。
譬如在靈形境時,其實“三千法”中的那一道幻術法門并非甚強,但歸無咎感覺其對于當時的荒海情勢大有用途,便選擇了將此法發揚光大,最終成為一門幻劍之道。一千五百法之擷取次序,自然有圍繞此幻道而用的緣由。
再譬如金丹境后,歸無咎因當時對于空蘊念劍的理解,將越衡十八法中的半數煉作空蘊念劍的輔佐之用。雖然從事后空蘊念劍的發展速度來看,其實此舉并無必要。還是追求威力最大的越衡十八法,是更好的選擇。
但歸無咎的選擇,不能說錯;恰恰相反,正因為如此,歸無咎的每一步,走得異常真實、堅實。
曲折之后,益見真淳。
踐行此道,也不至于對歸無咎有任何制約。
譬如以木桶取水,一次所允許的極量便是十升,那么你攜帶一只容量十升的木桶便已足夠;非得取一只容量二十升、三十升的木桶,反而顯得浪費。
歸無咎的道途也是如此,他許多時候雖未在靈形、金丹境中做出最優選擇,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完美結丹、五五成嬰,達到靈形、金丹二境的真正極限。
正相反,因為步步進益的緣故,他的“天人立地根”之道,才更加凝練。
可是在此時這古怪的交手中,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根基稍遜于軒轅懷的緣故,高度上雖然都是登峰造極、完美無瑕,但“寬度”上的差距,就暴露出來。
譬如面對靈形境中某一招至為完美的一劍,以軒轅懷通徹辰陽八劍的底蘊,能夠以一千個變著加以應對;而在歸無咎這里,同樣隱藏著一千個變著的“范式”,但能夠真正完整接住敵招的,只有三百招。
若在真實的靈形境比斗中,這其實全不不打緊。別說三百招,就是三十招、三招,又或者只是一招,能夠成功接住便已足夠了。
而此時此刻卻不同。
因為隱約看穿了過去未來吉兇之勢的緣故,真正可堪成立的應手,不再是一千招,而是數招,甚至只是唯一一招
如此一來,如果這一招恰好在原先那三百招的范圍之內,那自然萬事大吉,可以順利應對;但更大的可能,卻是在那七百招并不存在或并不完美的范疇之中。若是這般情形,歸無咎就只得權衡利弊。
或者選擇三百招之內的最佳之著,在吉兇之象上吃一下虧;或則在那七百招并未臻至極境的劍招內選擇那應對吉兇的唯一一招,如此則在現實的斗法較量中吃虧更大。
總之兩頭必有一失。
更嚴重的是,那通徹過去未來之命運、吉兇暗合的“最佳之招”,往往都是極冷門的奇招、怪招。此招落在那七百招的概率,恐怕并不是七成,而是八成、九成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