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赤色的湖泊之內,中間凸起一島,約莫十余里方圓,規模并不算大。
島正中心處,一方亭閣矗立。
此亭閣中等規模,自上方看去,敦厚質樸,原來卻是一個“草廬”的格局;但是橫向來看,其雕梁玄柱,金玉二色,紋飾精美尚在其次,尤其是鎮定四方的四道大柱,更是墨玉幽影,時時泛起微光漣漪,顯然走的是精微細膩風格,一眼望去,盡顯高明。
庭閣之中,似乎有一人正在修行。
一襲紅袍展開,裙擺呈現一個正圓形,足足有七八丈而有余,觀其身姿,似也頗為窈窕。隱藏在幽影重重、明暗變幻之中。
少頃,那幽影散去,顯露其人面目,竟是個發絲枯黃、面上滿是皺紋、現出四根獠牙的極丑陋的面目
須知修道人無論是否在意姿容,先天美丑如何,一旦道途之上有所成就,至少也會定型成中人之資,不至于以丑態為樂。
不過,只是須臾功夫,那人影已是面目一變,化作一個小眼塌鼻、身形瘦小的中年女人。
又過一息,人影又變,仿佛變成一個身量骨架高大、瞳中顯出赤色的妖族女子。
如此凡十余道變化,其人終于定型。
圓臉微長,赤袍,雙唇略失血色,睫毛閃動,卻較常人突出。其容顏雖非絕美,卻也算上乘,且別有一種溫潤精致;和最初呈現的“女鬼”風貌恰好完全相反。
一身氣機,融洽精密,分明到了流轉生化無不恰到好處的境界,分明已是圓滿之境。
黃希音之弟子,木襄是也。
木襄閉目沉思。
紫薇大世界中,各大道術體例,本有絕大分別。
以人修正統、氣宗道術而論,無論是九宗之高妙,還是稍有欠缺的本土道術,入道之初,對于本身的血肉軀殼,都是異常重視的。在金丹境之前,由于練氣鑄形尚未圓滿,一旦肉身或氣血本源受到了不可逆的損傷,就意味著道途大損;到了元嬰境界雖然好些,其實也只是承受力更強、眼前戰力損失更少而已;肉身有缺,破境近道必然不成。
直到近道境,才算稍稍打通了這道限制,血肉依舊重要,但一旦有患,補救之法卻也更多。
唯有到了道境,方可說是得魚忘筌,劃清界限。
妖族之體例,其實與人道也大致相若。
唯有魔道之修行,專注精神,不注重有形之血肉骸骨。哪怕在功行相當低下之時,亦有各種自殘軀體、采補精血、奪舍轉身、乃至變異物性之法門。只是最高明的修道者,往往也少行此道。
但是數月之前,其師黃希音卻自寶樹宗之內求得一部典籍。正是以一絲外力為引,以本人精微血象演化萬千道道術。功行一成,本身擬象任意一族之血脈,無論是人道內部的種屬血裔之分,還是妖族之列,俱都無礙。
木襄其實心中微微疑惑
因為這一門道術,對于大世界中二三流的人物,或許足見高明;但是對于她而言,卻委實是效用有限。尤其是她心性特殊,尤其專注于道術之高明與否。若有微瑕,心中就稍有窒澀。
但這一段時間內,她依舊是用心修持。
因為師尊明知道她的這一特殊之處,依舊將此典籍傳下,其中必有道理。
這法訣對她而言并不為難;如今已然臻至圓熟如意的境界。
思量之際,面前忽然有一道人影浮現,同時伴隨其聲“很好。”
木襄抬首一望,見是黃希音到了,連忙拜見師尊。
黃希音道“你之功行精進,超出預期。如今這如意之境,足以堪用。”
木襄念頭一轉,立刻明悟,師尊傳于自己這一門道術,果然是有用途的。當即毫不遲疑的道“師尊如有所命,弟子敢不遵從。”
其實若是世俗小宗、又或者散修一類,遇見類似事件,對于當事人而言多半是禍而非福;但身為黃希音弟子、大天尊徒孫一輩,又是三榜之中的人物,木襄自然不會有此擔憂。
反而神意罕見的躍躍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