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歸無咎又相繼看到七八幅類似畫面,大同小異,都是形形色色的天才人物,倒在了接受傳承的這一關。
歸無咎立即明白過來,這《通靈顯化真形圖》修行的門檻不是兩道,而是三道。靈形境中掌握的法術不足千道,此生無法突破金丹一重境,這是一道門檻。金丹境中掌握的法術不足二千道,此生無法突破元嬰一重,這是又一道門檻。但是在這之前還有更重要的一關:在接受功法傳承的時刻如果神魂之力無法將“三千法門”的種子盡數消化容納練成一體,那么就意味著“本經之傳”以失敗告終,修行者此生只能止步靈形境中。
這一步也稱為“心印法顯”,集齊三千微玄之意,凝聚一道“心印”,相當于在丹田中那神通種子之上打上一道鮮明的烙印,在道法長河之中提煉出只屬于個人特色的所見所得、道途信念。以后到了修為到了通天徹地的程度,這道“心印”就是自身的道法之門戶。每個人所凝聚的“心印”都是截然不同的,這取決于他遍歷所見的三千神通后最直接的感悟。
如果說《通靈顯化真形圖》本經是“本”,那么每個接受傳承者凝聚的心印就是“殊”,一本而萬殊,正是道法傳承的至理。而這散一本為萬殊的過程,卻是道途上極為可畏的難關。
按照歸無咎原本的計劃,由于元嬰之后有了續修藏象宗秘法作為后手,那么自己一試真傳,就算止步元嬰境界也無大礙。但是眼下,如果“心印傳承”這一關無法突破,自己就連突破金丹境界也不能夠了。
歸無咎暗自唏噓道:好一個無人問津的“求道之途”。明明有志之士均知道直求本經、不落二法才是最上乘的法門;明明越衡宗千萬載以來資質靈秀者代不乏人,明明天資超拔者十有六七都是心性堅毅、道心卓絕。但這“求道之途”還是不免近乎無人問津,實在是這一條路太過于殘酷的緣故。
以符天青的資質,選擇當時的九家內府真傳中任意一家,其成就不會低于元嬰四重,甚至更進一步也不是不可能。然而一步踏錯,選擇了這“求道之途”,竟然止步靈形境中,實在令人扼腕。
歸無咎靜靜權衡,如果不能修煉到元嬰境界,那么藏象宗的神物機緣也好,元玉精斛也罷,通通都是鏡花水月。為保萬無一失,自己應該果斷退出此地,在十三家內府傳承中選擇一門。
但是這個念頭很快就被歸無咎否決了。如果自己在“引詔金符”失約之后就意氣消沉,而非正面迎接挑戰,那又怎么會成為越衡宗三十六萬年來陰魚九珠的開派一人?又怎么會憑借十大天功,成就真傳弟子?
這不是冀望于僥幸,更不是孤注一擲的冒險。須知每個人的資質、器量、責任都是不同的,有的人開辟道路,有的人在前人開辟的道路上行走,這其中沒有高下之分。有的只有八個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雙龍池上無雙士,自開戶囿,舍我其誰?如果不去走出只屬于自己的萬古絕徑,一意求穩,豈不是辜負了自己的大好天資?果真如此,玉鼎失足,又何惜之有?
歸無咎神魂之中,透出一股勃勃生氣。他不再猶豫,果斷引動傳承之法,將三千亂星中的各色法訣按照觀望的那般返照凝練。
凝練的過程異常順利,每消化一道碎星狀的光源,歸無咎體內就多出一點無窮小卻真實存在、至微至玄的“點”。只是現在這個“點”并非先前那樣存在數息時間就消散而去,而是凝練完畢就靜靜的存在于歸無咎丹田中,安然不動。同樣的,光源星體一旦被歸無咎神魂之體感悟消化,就徹底消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球中的星體越來越少,從繁星滿天變成疏星朗朗。歸無咎心中分明,就在剛才的六個時辰之內,丹田中多出二千七百道微不可察的小點。自己已然完成了十分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