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云秘境的中心,是一座圓錐形的寶塔。這座寶塔外觀乍一看甚是普通,不顯不晦,非仙非凡,既看不出是一處高出紅塵的修道寶邸,又似乎洗凈了業力流轉的人間俗氣。中肯評判,約莫和清德雅致的棲游隱學之所有五六分神似。
話雖如此,愈發走到近處,這寶塔的賣相卻并不敢恭維。從地面起,高出二三十丈處,竟能看到并不鮮見的磚瓦斷裂、泥灰脫落的的縫隙,實不像是幽寰宗這等上宗巨派的手筆。
只是從柱礎相連的蓮花門中一步跨入,眼前之景登時就不同了。塔內空間,竟是四四方方,更兼寬敞到了一個詭異的程度,幾乎能夠反過來把整座寶塔吞噬進去。
方圓坐忘塔。
塔內從天頂到整個地面,盡是細沙鋪就,打成一片,似乎并無磚瓦梁柱之別。在空中漂浮著十余個蓮花蒲團,圍成一個圓圈。
別處地界依照尊卑長幼,功行高下,座席絲毫不亂。但此處是九宗俊彥匯聚一堂之處,代表的都是各宗的門面,因此座席圍成圓形,以示不分先后之意。
此時殿中東南、西北兩處,分別坐著二人。
東南位這人,英姿勃發,氣度揮拓,一頂三臺偃月冠,一襲云砂赭黃袍,盤膝而坐,衣帶袍袖竟輕輕浮在空中,紋絲不動。
對坐西北處,是一位看似十五六歲年紀的少年,五官清秀,一襲白袍,顯得分外淡雅清潤。
引人注目的是,二人頭頂均有一團尺許大小、明暗相疊的云氣。這團云氣按照一道若有若無的規律演化,一分為二,再分為四,為八,為十六,為三十二,為六十四……直到九變陰陽各五百一十六道細小的氣流,縱橫往復,糾纏不休。
二人俱是幽寰宗近千年來的杰出弟子。東南位上這人,入道二十七載,名為蕭天石;西北位上那少年,其實已經八十余歲,名為張宏辯。
幽寰宗根本上法名為《玄元根本大誡經》,從“變化”二字入手,無論高明粗淺,由一元兩分為始,一路推演下去,直至于變化無窮。
此法金丹、元嬰之前,各有“九變”之境。
蕭天石二人背后氣機演化,分明是俱是將幽寰宗根本上法《玄元根本大誡經》在金丹境前修煉到了“九變”的最高境界。
張宏辯突然道:“三十息后,第一位客人將至。”
蕭天石靜如止水,雙唇緊閉,并未有絲毫言語表示。但在他目光漣漪之中,竟可以查看出一絲寡淡無趣,似乎對即將發生的事打心底里有幾分排斥。
這一代“紅云小會”,著實有些不同尋常。
每一代有資格競爭真君大能的九宗英才,本是五百年為一輩。而紅云會,說穿了只不過是三五十年一聚的小會。粗粗算來,一個五百年的周期要舉辦此會十余次。
換一種說法,平均每一次小會中前來與會者,其實不過是各派每一代排行前十五的人才罷了。
唯有將數百年、十余次小會的英才合并統籌,品評高下,才能將真正的一代之雄篩選出來。
便如同凡間科舉一般,按照人才多寡,有“大年”、“小年”之稱。紅云小會也是如此,在某些特殊的“小年”中,甚至與會九派弟子無一人是當代門中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