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箭般的一擊,霸道凌厲,蒼莽古拙,盡得“力”道三昧。
這可不是以“擒龍伏虎拳”的手法迎敵,而是完全自由發揮,和“元元”返璞歸真的拳術神通一般,天馬行空縱其變化,帶著歸無咎濃烈的個人色彩。
先前一戰,歸無咎雖在最后關頭看破玄妙,但連接七拳落在下風,此刻若不能盡騁其懷,到底、意難平。
“元元”大喝道:“好!”
只不過他這個“好”字剛剛出口,二人雙拳相交,響聲如雷,已有足足二十四招!
剛才“元元”主動進攻的過程中,他出手的速度固然已經達到同境界極限,但上一拳與下一拳并非連貫無隙,總要稍稍停頓片刻。不知是其功法所致,還是刻意為之。
若非有這一絲喘息之機,歸無咎只怕三四式間就要難以抵擋。
而現在兩人的交手,拳掌連發如狂風席卷,熔漿掠地,先與后、上與下,完全水乳交融。兩只人形時而翻飛不定,時而纏成亂麻,瞻之在東,忽焉在西,黏成陣陣虛影。
奇妙的是,元元“天高三尺”的之術竟未生效,歸無咎與“元元”二人,居然斗了個平分秋色。
歸無咎見自己猜測無誤,此刻“元元”掌心中傳來之力果然只有“第一段”,后續之力已經徹底消失。歡喜之余,不由得長嘯出聲。
在分析出“元元”所用秘法“天高三尺”的玄機后,另一個問題也迎刃而解,這便是此術的破解之法。
“元元”來歷歸無咎并不知曉,總之并非幽寰宗真傳弟子。先前蕭、張同門中途前來,引見此人并傳遞消息,明白無誤的告知眾人:讓“元元”參與小會,正是幽寰宗上層的意思。
以此人“天高三尺”的神通,和任何對手交戰,不論對手強弱,都必定穩定地以相同優勢獲勝。既然如此,這比斗還有什么意義?
但既然幽寰宗遣此人邀斗,必定有可斗之理。
果然,環顧斗戰前后的全部細節,答案也水落石出。
“元元”其人,除卻雙耳、雙眼較常人為大,下巴略尖之外,更有一異常之處:此人雙肩之后七寸,各有一雞蛋大小的凸起,不知是骨是肉。
先前,感覺到那青袍人的關注之后,歸無咎能夠及時抵擋“元元”暴起突襲的第一擊,正因“元元”出手之前后背凸起處有一個顫動的動作,和青袍人的神意完全同步,這其中的關聯引起歸無咎的警覺。
此后每一擊的間隙,“元元”雙肩之后無一例外構成相同的顫動,以至于七招拳法不能無隙相連。
歸無咎猜想,“天高三尺”的“二段”之力若想發動,必定是和他肩后突出的骨肉息息相關。
如此看來豁然開朗,此術是以節奏減慢為代價換取力量的提升。嚴格的說,“元元”的戰力其實和他的任何對手都是完全相同的。這才是他這個特殊對手的“可戰之道”。
話雖如此,倘若對元元第一式先手沒有警覺,那么“天高三尺”第一擊得手之后,敵人勢必要忙于消解四肢筋骨的不適,優勢便會如雪球一般,不可逆轉的越滾越大。
破解之道,就是像現在的歸無咎一樣,趁著“元元”背后骨動之前,搶先出手!
短短片刻間,兩人已交手數千拳,歸無咎心中感應無誤,果然“元元”肩后突出之處來不及有絲毫變化。
斗戰之際,既要攀登力量與速度的極致,又要將對手的一切細節如鏡觀照、無一逸漏,唯有如歸無咎這般功行臻于圓滿極限之人方可做到。
由此看來,“天高三尺”之術的存在與破法,正是對對手道行高低、功法圓全與否的考驗。
此刻正在旁觀的尹九疇、蕭天石、莫清和等人,無不目眩神馳。無論是歸無咎還是“元元”,每一擊的威力顯然都達到了同境界的最高峰,比明選烈的乾坤一擊似乎也只有一線之差。但這樣的肉搏交手,雙方已經互相轟擊了上千拳。
少頃。“元元”大笑道:“夠了,夠了。你果然看穿了‘天高三尺’的破綻。三千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