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第一幅所見之圖,乃是一只二尺大小的山雀,正在低頭啄食黍米。
歸無咎細觀一陣,此圖乍一看線條甚為粗劣,然而其中暗藏之變化,又盡得道術三味。
壬水在上,虛中藏實;丁火在下,實中有虛。執兩用中,各得其宜。乃是一個“形神互化”之象。
其中變化的基礎,俱是金丹境以下的基礎法門;但是一旦構成一體,于立意可謂至為高明。
歸無咎略一思索,拔出“小苒依依”,于右側空白位置,簡簡單單勾勒幾筆,畫出一只葫蘆,漂浮在水中。乃是以水木相生之旨,包蘊“以形感氣、負氣含形”精義。
完美解決了第一道題,往上行走幾步。
就在此時,右側空白石壁,突然顯化出金光燦燦兩行大字:“八方六合知多少,盡在含元一氣中。”
這兩行字風骨奇崛,野逸難馴,極有英特邁往之氣。其下五字稍小:“藏象盛若愚。”
歸無咎恍然大悟,怪不得剛才站在“天懸大道”起點處觀看,所謂“天尊留名、萬世不磨”的遺跡,一個也不曾見著。原來,須等你提升到與之相當的高度,前人遺筆才會顯化出來。
待看到這一行文字的作者,歸無咎吃了一驚。
盛若愚,正是藏象三祖之本名。
不僅如此,藏象宗近道一步邁出之前,在九宗序列中排名并不靠前。僅有的一段在九宗獨領風騷的時代,便是三祖駐世之時。
藏象三祖盛若愚,自入道始,未嘗一敗。爭奪真君之位的法會中,僅出半力,便橫掃各宗英杰。
成就真君之位后,好交游,與八派真君大能斗法切磋,鮮有十合之敵。證得斬分大道后的駐世階段,辰陽劍山、真曇宗亦有天尊在世,同樣不敢直攖其峰。
三十六萬載至今,若將四十九位天尊以斗戰之能分個先后,這一位至少在前五之列。
不過,這位藏象三祖雖然駐世無敵,但并未在完道之途上推動藏象宗前進半步。當他離開紫微大世界之后,藏象宗便再度沉寂下去。
眼前天懸道上,倒數第一的位置,顯然足以說明,推陳出新創設新法,并非其所長。
隨著進一步破解道上圖形,歸無咎也稍稍安心。盡管這些題目較之第一幅“山雀啄米圖”愈加艱難,但他自忖尚能應付的了。至少,在天懸大道走到半途之前,應當不會遇到實質性的阻礙。
自盛若愚之后,一連三條顯化遺跡,均是黑蒙蒙的一片,字跡姓名全不可辨。歸無咎暗中猜想,這大約是未能成就天尊的十三位真君中人所留。
呈現黑色且字跡模糊,多半是留字之人早已謝世。
上行數十級,終于又遇見一行金燦燦的大字:“煉虛身在塵境外,乾坤收入玉壺中。”
題名人“四御樂清節。”
古今四十九位天尊之中,除卻越衡諸祖外,歸無咎于其余人之姓名所知極少。這位樂清節他便不知道是四御門第幾位祖師。
不過這卻不妨礙他將所見所聞一一記在心中。
就這般,一邊創作圖畫,一邊隨著天懸大道的旅途記錄各家各派、歷代天尊的箴言姓名。
這至為崇高神圣的九周半山天懸大道之行,倒真的讓歸無咎整出一番踏春郊游、欣賞遺刻古碑的韻味來。
一連經歷七位天尊大能遺跡,甚至見到了越衡三祖折御今。每人字跡的神采風貌、銘文箴言,都讓歸無咎大開眼界、味之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