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一幅幅圖案,曾經的“立法”經歷,三千妙法,分光顯化,空蘊念劍,摩云道上糅合成三道劍術神通,曾經的經驗與見解,似乎都在自己這一幅幅作品中得以呈現。
不僅僅是呈現;似乎此處應試而作,反而更加高明一些
歸無咎生出一種明悟:盡管任何創造都不能超越作者本身能力的界限,但這并不代表著外力就絲毫無用。
譬如這天懸道上,正是由于有了左手邊“范式”的存在,給自己的創造提供了一個“對仗”的框架,等于足踏云梯,無形中夯實了基礎。
一瞬間,歸無咎突然感受到過往創作的不足之處。
如果此刻,自己再度回到摩云道上,所創制的三劍,比之于現在的“拙劍”、“巧劍”、“幻劍”必定有所改良。
哪怕這改良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
歸無咎一笑。
此題,已經破解。
歸無咎閉上雙目,考慮了一盞茶的功夫。“小苒依依”躍入手中。
劍舞龍蛇,壁上漸漸浮現出三只神韻各異的小劍。赫然是“拙劍”、“巧劍”、“幻劍”三劍劍意的改良。
三十余位前輩為何盡數止步于此,答案也是一脈相承的。所謂的創造,并非是自恃天資高絕,天馬行空、縱其想象便能為之。到了極深處,必須以大量的實證經驗為依托。
天懸大道,絕不僅僅是一道考驗,更是一份對創法者的借鑒與助力。因此,若是來人因循本宗舊法,并無任何開辟新路的實證經驗,那么對于這一層妙用自然無法領會,只能到此為止了。
數吸之后,歸無咎三劍成型。這圖案雖然純粹是改良摩云道上神通而來,但和左側之圖案卻自然切題。
一峰三劍,赫然體用之分。
不過圖案成型的這一刻,又有動靜。
歸無咎右側身畔浮現出一行字:“古來圣賢齊拱手,高山流水盡低頭。”
和木愔璃所留類似,這是一行白字。
這兩句雖然語意極為霸道,但字體卻是難得的清秀而工整,似乎完完全全是臨帖而書,沒有包藏一絲個人特色,和先前三四十條“字如其人”的偈語全然不同。
可是沒有特色,在此地反而變成了最大的特色。
歸無咎心中一動,一看落款處:“辰陽軒轅懷。”
歸無咎原本有充足的心理準備,軒轅懷的名字,多半出現在天懸大道的最高處。突然得見于此,不免稍稍意外。
這樣一來,自己當可在其之上。
但一轉念后,歸無咎臉色卻反而凝重。
原來,九宗功法中論最高明、最成熟,無過于辰陽劍山。
最成熟,同樣意味著最封閉。
而軒轅懷八法同修,已經是一界之極致,絕無再興新路的必要。就算功法有所演化,那也是斬分成道之后的事情。
軒轅懷本該受到實證經驗不足的束縛,和緊挨著的三十余人處于同一陣列。
可是他卻硬是憑借曠世之資,強行踏出了一步。
所謂“古來圣賢皆寂齊拱手”,既是他心中信念,又何嘗不是對于現實的寫照。
“古來圣賢”者,既是虛指,又是對應被他壓過一步的三十余位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