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心中的高看一眼,荀申無從知曉。但是此時在荀申心中,卻思緒滾滾,有不斷的失落、慶幸的情緒在流淌。
若是尋常修道人,斷不容如此顯露的負面情緒侵擾心田,必定會強力抑制。但是荀申深明“道法自然”之理,知曉唯有徐徐安撫煉化,徹底理順本心,臻至“始終不疑”的心境方算成功。
一味強壓,治標不治本,只是鑄成一道自我欺騙與安慰的心理防線罷了,徒然給自己增加精神負擔,并且早晚有長堤潰圍的那一日。
這也是他使出“隱鏡”神通之后,突然又降低節奏,對歸無咎闡述道法之理的原因,其實是給自己的心境一個調和緩沖的時間。
說來話長。
按照荀申的設計,隱鏡虛刺這門神通,修煉到極處。真正克敵制勝的依舊當是神通法術本身,而不該是外物。
但是以他現在的境界,尚無法做到在維持幻術裂隙的同時,在其中經營一道無聲無息的克敵神通。縱然勉強相試,也決逃不過歸無咎的耳目。假之以法寶,是不得已之下的權衡之計。
本來這也算不了什么。
諸宗真傳弟子較技,并不禁絕法寶。只消你所用的法寶與你自家神通道法一脈相承,而非借助品級遠高于己的天祭器一流的寶物,依舊便算是你自身戰力的一部分,無人敢于質疑。
而荀申藏在幻境裂隙之中的這一柄三尺短劍,看似尋常,其實卻有來歷。因為他是門中諸天玄上真厚望所托,所用外物俱是精益求精,這一柄短劍也不例外。
此劍名為“驚蟄”,本身雖非“天祭器”一流的層次。但是經歷諸上真以秘法祭煉,單論隱匿藏虛這一層上的妙用,已經遠非尋常元嬰修士所能觸及了。
從這個角度說,荀申動用“隱鏡”神通倒也罷了,但是“驚蟄劍”的品質,已經隱約觸及情理的邊界。縱然借助這一招取勝,也有勝之不武的嫌疑。
連隱約突破規矩的一式并未建功,荀申不免陷入失落與釋然之間的矛盾之中,非得徐徐調和不可。
距離此地甚遠的甘堂宗宗門之內,權上真安坐于一方十丈高下的青壁面前,身畔尚有數位氣息與他相近的修者,顯是甘堂宗大能,各自凝神以待。
此刻,他正通過幽明傘同步觀察界天通道內的戰況。
見此情此景,權上真心中也是有幾分訝異。荀申用出了這一招,委實在他預料之外。
只是這幾乎有些越界的手段也未能建功,勝負是小,但愿荀申不要因為這挫敗而影響了自家的斗志。
但是細看荀申的精神面貌,既未輕易受挫,又未勉強抑制,而是從容面對,緩緩調劑,正可見他深載甘堂宗眾望、非同一般的心性修為。
諸位道尊決意提前立下合盟法陣,對此戰結果的偏向性已經毋庸多言;權上真自然也知歸無咎順利取勝,乃是對隱宗命運最積極的結果。
但是荀申若是遭逢挫敗而消沉,就非他所樂見了。
小界通道之中,荀申與歸無咎相談片刻,心意重新復于圓滿。
他果然并未食言。第二次出手光明正大,坦坦蕩蕩。卻見他后縱百余丈,雙臂之間,五指虛向,驀地生出一枚灰蒙蒙的氣旋來。
此物顯然是他法力所化,這道神通的顯化之形,在荀申這個層次的修者使來,幾可以用“其貌不揚”來形容。
唯有一條奇異處這尺許寬的氣旋,仿佛被關在一個大了尺許的透明圓球內,上上左右往復激突,呈現不規則的亂顫。
又過了三四息的功夫,這氣旋的顫動幅度漸漸縮小,直至完全歸于靜止,浮動
在荀申的掌心。同時荀申面上隱約有青氣隱隱,仿佛一塊未經鍛煉的生鐵,身軀翩然若浮,搖曳空中。
就在這一道詭異神通即將脫手而出的一瞬間,歸無咎眸中一抹冷電閃過,毫不遲疑的反手拔劍!
鏗然而起,劍如新月。
這一劍劍光,精光湛湛,是以歸無咎獨家體貼的“履塵”劍意為底子;但是月暈淺淺,又含博大通融、氣象卓越之意,顯然是消化吸收了古空蘊念劍“劍鞘”的許多精義。
這內外相濟的一劍,除卻“空蘊念劍”本體以外,單論形成具象、以劍為形的真實劍術,是歸無咎得最強一劍!
一劍出手的瞬間,正是荀申手中蓄勢已久的詭異氣旋脫手而出的同一刻,全不差分毫。倒像是兩人約定好了時辰一般,要驗證兩道神通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