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實力對比,極為微妙。若是兩名三四流宗門的弟子相斗,誰勝誰負那無人敢下斷言。只是你我的層次實在太高;而水準愈高,勝利的天平恐怕會愈發向著道法境界領先之人傾斜。這一點,是諸上真的見解,荀某也心知肚明。”
“這一戰的關鍵,就在于此。”
“荀某一向以為,道不可須臾離于術,心不可須臾離于物,高明不可須臾離于中庸,天地之至理,往往在人倫日用之間。其中固然有精粗之別,但是又未嘗不是一體兩面,均等對立。”
“因此,荀某未必不能以術勝道。”
歸無咎聞言默然。荀申的道法領悟的確非同凡響。其所擅長的兵法,看似落于“術”的范疇,但是其中未必沒有藏著達道之機。
“以術勝道”,單是這四字的氣魄,若能走通,恐怕在本土修道界的歷史長河中,又要多出一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說到這里,荀申忽然有些興味索然:“原本這的確應是一場好勝負。只是歸道友在越過‘求心’神通這一關后,似乎精神境界又往前走了一小步。”
“這一小步,足以顛覆勝負。如此一來,這第七式‘合真’,結果是注定的,不試也罷。若是勉強相試,只怕荀某要大耗心力。”
“誠如歸道友所言。天意如此。”
歸無咎沉吟道:“第七式,‘合真’。”
“留下點懸念與余味……也很好。”
兩人相視一笑,渾然生出一團和氣,先前的兵鋒之銳消散殆盡,仿佛冰消雪融。
和荀申的這一戰,比歸無咎想象中遇到的困難要更大一些。
回顧往昔細節,歸無咎又拾起了更多的線索。為什么自己一旦橫空出世,諸道尊所作決斷就如春雷發生,一去不返。
原來歸無咎心中還稍有奇怪。縱然諸道尊魄力驚人,敢下決斷。那在人力、物力上的種種準備,也不是一日之間就能萬事俱備的。
現在荀申展露本領之后,連歸無咎都忍不住對他生出信心。看來,在自己走上臺前之初,恐怕隱宗諸位大能,圍繞著荀申就有了一系列謀劃,隨時可以發動。只是具體的細節不為人知,恐怕未必和自己頂下的下書挑戰之策相同。
荀申的才器,也當得起這樣的重擔。
這也解釋了若是能夠戰勝荀申,諸道尊就對自己能夠勝過祖庭嫡傳充滿信心。
“三十六子圖”,恐怕更多的是序定道途潛力,而非低輩時的實戰高下。歸無咎相信,以荀申的斗法之能,在副冊十二人中,決計不至于只排到第十一位。
歸無咎本擬就這次交手,與荀申作一復盤。
但就在此時,整個小界通道,忽然仿佛地震一般,發出劇烈的震顫,黃芒滾動,霧氣飚揚,儼然是空間不穩的跡象。
荀申抬頭一望,又覺出一絲不同來。似乎有無窮無盡的元氣涌動,原本昏黃單調的空間,竟似有了七色之分,頭頂驀然出現一絲魚肚白,竟像是一朵淡淡的云彩。
無邊水氣時聚時散,似乎是天一生水,無窮混沌之中,綻放生機。
又過了十余息,整個蒼茫界天,均顯得支離破碎,似乎有無量新生萌芽,從中滋長。
歸無咎與荀申,深恐有什么重大變故。道術交流之事,也只得容后再說。各自取出玄黃令,便要匆匆告辭。
這時,空中幽明傘忽地落下兩道清光,化作兩個光罩將兩人牢牢罩住。
一道縹緲清音自傘中傳來:“界天通道,便是合盟立界之起點。觀望小界的成住壞空,也是一道不小的機緣。你二人不妨在其中修行數月,靜觀時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