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月余。
整個小界終于蔚然大觀,成為一處仙道勝地。南北四方,縱橫三萬余里,用以容納一方勢力,那是綽綽有余了。
自即日起,除了道宗祖庭、巫道、陰陽道根本重地,以及幾家底蘊最盛的妖族之外,本土人道文明,又多出一個舉足輕重的軸心。
此界天之中,景象也愈發宏麗壯闊。小界的正中心,赫然有擎天一柱支撐于天地之間,若真若幻,九色迷離,高不可測,徑長也有百里粗細。
靠近望之,則光影泛濫,云氣渺渺,若有若無,渾然尋不見這巨柱成為“實體”的邊界,只依稀可見似有三座山峰蘊藏其中。
三峰之上,那擎天之柱的頂端,似有一朵浮云如鏡,泓碧一團,水光點點。
但是若有誰駕遁光往那天上云朵或三座模模糊糊的山峰追尋,無論用上幾個時辰,還是幾天幾夜,都注定無法靠近目標。驀然回首,自己依舊立身于那并非實體的擎天巨柱的外圍。咫尺天涯,劃分兩界。
容易猜到,這位居小界正中、虛像凝形的百里巨柱,實際上是一座精微法陣,當中所藏的,是四道尊駐蹕小界“萬鏡池”和清萊、雒石、天樞三峰。
四位駐世道尊和三位有望成就正果的天才,乃是隱宗之盟傳承興旺的關鍵。
照理說,諸位道尊神龍見首不見尾,有甚諭示,瞬息便可曉喻各宗天玄上真,再由此傳布于下,本不必親身降臨坐鎮。
便如圣教祖庭中的大法力者,平日里云游四海,不知所終,也非是一味蝸居祖庭宗門之內。
眼前擎天柱的頂端,“萬鏡池”自外看來不過百里大小,其實當中空間極廣,比之這立為會盟之基的小界還要廣闊的多。將之納入小界之中,卻是個“蛇吞象”一般的以小納大。此法門巧奪天工,又極為險峻。若不得道尊大能親自坐鎮,恐怕這處空間,極易遭到不可測的后果。
四位道尊大費周章,承擔風險將那半似云朵、半似湖泊的小界“萬鏡池”煉入這方小界,又紆尊親鎮,自不是無的放矢。
須知諸宗搬入此界的,雖然是本宗核心人物。但并不是說自家山門基業,就此棄之不顧了。連通山門與小界之間的維系連通,皆在于一座苦心經營的法陣。
若是法陣被外力破壞,諸宗山門與合盟界天,就要斷了聯系。此處勝地,不免成為一座孤島。
而四道尊駐蹕之所“萬鏡池”,卻可以不必借助合盟小界的法陣中轉,直接與外界相連。其中妙處,全由諸道尊法力運使,無人掣肘。
若有需要,外界人物大可以隨道尊直接攝入“萬鏡池”中,再以此為跳板,進入合盟界天。
甚至到了非常之時,為了防止此界天遭受外地侵犯,甚至可以將外部營造的七十七座大陣全部毀去或隱匿,一切往來交通,盡以“萬鏡池”為交通渠道。
到了那時,這處界天便是一處顛撲不破、獨立于天地間的堡壘,也是一旦事有不諧時,最后的退藏之地。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一布置,堪稱是立足不敗的終極后手。
在這煒煒煌煌、雄渾無儔的擎天巨柱外圍,以其為圓心的萬里空間內,又飄蕩著百余座形貌各異的山巒洞府。
以位置而論,這百余座洞府較之歸無咎等人的清萊臺三峰,是處在靠外的位置。
但是論氣象之盛,每一座山峰都藏在一座金紋結成的球形虛陣內。似有許多巨大的金色氣泡,每一個氣泡中藏著一座山峰。光耀千里,不減日月之明。自遠處看,仿佛天上繁星,環繞著小界正中的擎天一柱。兩者唇齒相依,共同營造出這威嚴鼎盛的仙家至境。
這些“氣泡”所處之高度,也在清萊臺等三峰之上,介于其與“萬鏡池”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