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歸無咎一個人的“偏見”,也非是上乘道法傳人對于土著道術的歧視。事實上,哪怕是本土文明自家的修者,古今以來,也持相同的觀點。
土著文明之中的道傳,的確極為龐雜。龐雜到哪怕是有人劫道尊的閱歷,也難以看清楚其中暗藏的軌跡。
大致而論,九宗道法傳承,就像是一篇結構嚴謹的文章,其論點,論據,起承轉合,無不曉暢明白,昭然若揭。
土著文明的道傳,卻像是一部結構松散、無所不包的志怪小說。當中每一段故事看似都是相互獨立,無有關聯。但作者之用意,卻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潛藏于小說之中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
而這部書“作者”,便是這方天地!
這等深藏的玄機,唯有“全珠”所化“念劍演化圖”,方能窺見源流。
隨著“念劍演化圖”所吸納的典籍愈加增長,累積之下,其中隱藏極深的相互勾連之處,也就出現的愈加頻繁。道理發明,交相輝映,歸無咎的所得也就愈來愈多。“空蘊念劍”法門,也隨之狂飆突進,一日一新。
到了現在,歸無咎面前尚余下十一部經典,但是他已經“吃不下”了,也沒有食欲。因為“空蘊念劍”的前六層法訣,已經被他全部推導出來。
“空蘊念劍”神通,金丹境界時至多修煉至第三重;元嬰境界時至多修煉至第六重。而第六重之后是一道分水嶺,再往后就是近道之境,兩者之間差若天淵,非得歸無咎到了元嬰四重境之后,開始感悟破境機緣,方才可以進一步推演。
獨屬于歸無咎自己的“空蘊念劍”,妙用如何,也終于顯露真容。自今日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歸無咎用功重心,會從“推演”轉移至“修煉”上。
第一重境三劍,第二重境六劍,第三重境九劍,第四重境十二劍。五重之后的變化,須得等道真正煉成的那一刻,臨時依照心意而成。
這些是與原版“空蘊念劍”相同地方,至多只是威力大小、重新祭煉的時間長短有所分別。
而真正形成差異的,歸無咎的“空蘊念劍”,每相隔兩重境,就額外生出一重新的妙用。
第三、第四重時,此神通所得之法名為“余音”。
空蘊念劍所化冰劍一旦用去,若是敵手未亡,這已經斬過、按說早已消失的劍體,卻會回光返照一瞬,再斬一次。
這第二劍的威能,相當于原先使用那一劍的三分之一。
厲害的不是這相當于正劍三分之一的殺傷力。而是這名為“余音”的一劍,自虛無中來,了無形跡,堪稱是世間最難防備的殺著。
第五、第六重時,所得之法名為“寄情”。這一法門,可以將一道空蘊念劍神通單獨煉化,寄存在某一人丹田之中。
乍一看,此術似乎平平無奇。許多大能修士,都有法子將神通煉化封印,作為門人弟子的護身底牌。即便是歸無咎,也曾經得了寧中流真君“煉心著物”雙劍護持。
但是空蘊念劍的法門,比之類似神通,卻多出三重優長。
其一,往常所見的類似法門,都是近道大能的修為,方能駕馭。而“寄情”之法卻是空蘊念劍第五、第六重的法門,元嬰境時就可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