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谷正中心銳氣太甚。歸無咎也感到,若是徑直穿渡,難免產生如芒刺背的不適感。于是自東方繞了大半圈,歷時一刻鐘左右,方才趕到目力捕捉到的那個“小點”周圍。
走到近前,此物果真是系出人為,而非天成一塊甚是寬闊、淡灰色的石碑。
這石碑高不過丈許,但是寬度卻卻足有兩丈有余。說是石碑,毋寧說是一道寬闊雄壯的影壁。
此碑背面光滑如鑒,并無一絲一毫的雕琢痕跡。但是當歸無咎轉過身來,卻發現其正面刻滿密密麻麻的文字。
這碑文一分為二,劃成左右兩半。左邊之文字,乃是由密密麻麻的小點織成,仿佛天書,歸無咎也并不相識。但是以得自土廟四周的卷軸為參照,不難斷定,當是巫道中的某一種文字。
而右半邊,卻是這一紀元本土仙道文明道書傳承所通用的文字。
從段落劃分的模樣可以推斷,左右兩側文字實際上含義是相同的,不過一者是原文,一者是意譯而已。
歸無咎心中有數,這有極大的可能性是巫道中人,觀摩這一處劍谷所留下的感悟之類。
盡管歸無咎心中認定,此等文字價值有限。但是他的道術本就貴在博通兼容,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態度,歸無咎還是將之從頭到尾閱覽了一番。
一望之下,歸無咎心中驚訝,非同小可。
此碑文見解之深,可謂字字珠璣。許多歸無咎并未想到的曲折入微的變化,此文俱能提出極為精湛的論斷。或者歸無咎縱然想到,但是尚隔了一層的妙理,觀覽此文之后,也如同清水洗過一遍,愈加明晰。
甚至有許多引申發明,舉一反三,早已超越了眼前這劍氣示形所約束的藩籬,已是書寫碑文之人結合自家體會,獨出機杼。
須知歸無咎能夠從觀望劍谷之中大有裨益,有一重要前提那就是歸無咎本就修習了“空蘊念劍”這一門神通。
若非有了這一層基礎與因果,縱然真有比歸無咎資質更高的人,也決計無法獲得與他相當的收獲的。
這留碑之人,修為之深湛,委實可敬可怖。
不過,歸無咎也發現一重規律。這石碑上所述的劍道感悟,主要于“劍鞘”一門的秘訣發揚較多。歸無咎名之為“相感相得”、“萬劍備我”的兩道劍術神通,似乎留碑之人感悟極深,甚至結合別家神通法門,另有發明。
而對于“空蘊念劍”本體的心劍一流秘法,這石碑之文卻涉獵極少。
再往下看,碑文正文結束,卻另有一篇文字。
“一十九處秘地氣象,吾門珍之已久。但氣象雖闊,終為一隅;神理雖玄,未足成家。此為吾門先賢,不刊之論……不意天賜瑰寶,藏于肘腋;枝節何惜,柱礎尚存。今得見新天,本屬僥幸;又于北海之濱,復取良緣……四月,昆山之西,與吾弟玉離子萍水相逢,無意間鑒證道術,相為傾倒,交換所藏《空蘊散神經》中、下二卷……往來暇時略有體貼處,不敢自珍,筆之于書,以求斧正。”
結末留名,正是“御孤乘”三字。
歸無咎見之微驚,不想御孤乘在這一年二年中,累獲機緣,所得竟也甚為豐厚。
Ps:有點忙,字數少點。要是時間多,這一章和下一章本來應該是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