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晉元長笑道:“正是。”
“其實此事與歸師弟所得的一樁機緣,也有三分關聯。”
歸無咎念頭急轉,想到一物,低聲道:“元玉精斛?”
文晉元道:“正是。據寧真君所言,此物乃是借象外丹的一件異寶。”
當即,文晉元細細道明原委。
原來,最初之時,得法之人親自攫取太質之氣,固然效率極低。諸宗大能,并非沒有考慮過借用外物為之。但是這一條路略一揣摩,各宗都相繼放棄了。
因那有形之象的太質之氣,按說只得保存一瞬,便要散去。想要長久維持,須得得法之人以成立之后、轉圜未盡的新舊兼容之氣象,加以通融收攝,穩固其形。偏偏在成道的一瞬,得法之人處于無心無我、內外俱空的妙境。這便是一樁矛盾。
所以這所謂“采取”的過程,不過是憑借著心意的浮光掠影,隨手一拂而已;實難運轉機心,駕馭外物。
而十余萬載之前,號稱“體外之丹”的元玉精斛現世,其外物內煉之象,卻給與當時的越衡宗掌門一道啟發。仿其精義,煉成一寶。其后越衡宗十一位近道大能,每人成道之時,皆能攫取倍稱之數的“太質之氣”。積蓄于今,已成十二枚“真氣玄晶”。
一十二枚。
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歸無咎靜言道:“縱然成算唯有半數,亦能一口氣成就六位真君。”
若盡是越衡門下,等若其門中近道數目,瞬間便與辰陽劍山、原陸宗等同。
文晉元聞言,卻微微搖頭道:“不止半數。”
歸無咎略一思忖,緩緩點頭。
所謂成敗各半,乃是數十萬載之前,依當時形勢之斷語,并不能刻舟求劍,比諸今日。
換作一個并非人才鼎盛的時代,文晉元極有可能成就壯舉,身為陰陽魚試八珠之人卻斗戰得勝,成五百年之魁首。不止是文晉元,諸如幽寰宗蕭天石、張宏辯,縹緲宗魏清綺、游采心以下的那四人,亦同此理,有不小的希望成就真君。
而今日人才鼎盛已極,雖云“九子成道”,但是名列三十六子圖中的一流人物,九宗足足占據了一十八位。
這便意味著,哪怕是三十六子圖中的人物,依舊會有九人無緣玄渾琉璃天。如今這九人,卻可以“真氣玄晶”為后手。至少我方友盟之中,如三十六子圖中排名靠后的,如韓太康、游采心,將來極有可能走上與文晉元相同的道路。
歸無咎反復思量,忽道:“此等法門,果然是我越衡獨有?”
文晉元目光微動,道:“據寧真君所言,當初本門曾經試探過縹緲宗、藏象宗的態度。至少這兩宗是無有此等秘法的。料想其余諸宗,亦大致相當。唯有一家,或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