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去數,歸無咎心中自明,雨滴數量,永遠是三千之數。
隨著荀申手掌隨意揮灑,似乎不斷的從背后水幕之中摘取數點、數十、甚至更多的雨滴,凝成一法;隨著其組合變化與性質交互,可謂變化萬千,奧妙無窮。
歸無咎心中暗贊。
一人的最終成就,既要看本人資質根基如何,也要看時勢輪轉,因緣際會。
就以歸無咎自己而言。
就算他并無玉鼎失足之弊,又得了鏡珠、全珠、魂珠三珠之緣。若非在三十六萬年期將至、一界振蕩相攪的奇妙環境中,而是一味的在宗門之中苦修,那勢必不能臻至今日境界。
荀申也是如此。
與自己見面之后,荀申得到啟發,固然道術又進。
但歸無咎原本以為,一次清濁玄象之爭中的“觀山九連環”,已是荀申“兵法”之道貫通上下、兼容并包的巔峰之作。其后之進益,不過是在這個范圍內損益變化而已,終究不能超出太多。
后來二次清濁玄象之爭,荀申雖勝了利大人,但那是重操舊業,將虛實詐力之變用最為返璞歸真的方法施展出來,并非是道法上完勝了利大人一籌。
但是今日一見,荀申顯然打破了這個藩籬。
為何?
因為大開山門、重得入世,擴張勢力這一初步目標完成后,開辟紀元不磨之道術,這個更高的目標,就迫在眉睫。
尤其是得了和九宗深徹交流這一大好機會。
隱宗忝列這混沌之世中涌出的第一流的人物,唯荀申、陸乘文二人而已。
而陸乘文所持之“云頂金域”之法,本就是一較為封閉、偏門大系,且其將來機緣所系,和孔雀一族的雙修之法密不可分。再加上陸乘文走的是樸中見奇的路子,以推演變化之功而論,這顯然非他所長。
如果將隱宗創立紀元道術比作一種層次稍低的“完道”的話,那么這歷史的使命,毫無疑問的落在荀申身上。
這就是“大勢”的推動,令你欲原地踏步而不得。
片刻之后,荀申言道:“荀某用六十年之功,將百家隱宗道術所傳,其中精華匯聚,存而不廢者,先融合之,再分解之,成三千道玄法。正如方才所演示。”
歸無咎緩緩點頭。
這顯然是借鑒了越衡宗“三千妙法”的路數。只是越衡《真形圖》上通完道之旨,而荀申這法門只求歷紀元而不壞而已,標準自然可以放寬許多。
至于分分合合,采擷多寡,甚至可以一體用之,煉成一術。又有借鑒縹緲宗道術和天玄上真“慶云之象”的地方。
荀申又道:“這一步原也容易。但是法術之間的微妙變化,配合構型,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非一日之功。”
這一回歸無咎卻沉吟不語,并未附和,似乎若有所思。
以荀申的智力,推根溯源確不算難。
但是互相配合,演化無窮,其中變化微玄之數,只怕勝過天上星辰,海底沙數。逐一窮舉,是決計不能的。
然如何配合才能鑄成威力最為理想的大神通道術,的確是異常考察立法之人的深湛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