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辰陽劍山、原陸宗依舊保持著眼前的競爭力優勢;而實力靠后的宗門也不急在一時,從這一點上算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但是此舉也不是沒有弊端。
因為英才出世,如波浪般有起有伏,有盛有衰。在極端情況下,或許有可能一家宗門真君大能十五六位甚或二十以上、另一家宗門只有寥寥一二人、甚至近道斷絕的情況。
而當前的規則,因為有固定的九數限制,反而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平衡。
寧真君續言道:“當前五百年一人的分寸,其實甚是保守,所消耗太質之氣遠遠不及其增長速度。縱然尺度略有放寬,也完全無礙于玄渾琉璃天的培育滋養。東方掌門以為,以四步為限。最為適宜。”
薛見遲沉吟有頃,道:“如此,近道規模,大約提高一倍左右。只是強者愈強、多寡懸殊所導致的種種隱患,又當如何化解呢?”
成就近道的底線,是七步之才。
如今以四步為限,看似是折中,其實不然。
因為五步、六步、七步之才算得上是小年,且每五百年至多成就一位,算是“破例”;而五百年之會上,三步、四步之才被更高層次的人物擊敗,其實并不罕見,且有可能一屆出現數位。
大致計算人數,按照如此規則,九宗近道真君的存世人數,將會達到百人以上。
寧真君此刻卻并不回答,反問道:“敢問薛掌門。除卻多寡不均、強弱懸殊這一重隱患外,對于這一章程,你以為如何?”
薛掌門斷然道:“除卻這一弊端,真君所言規則,的確甚是公平;完全擯棄了各大宗門當前實力的考量,更是有非凡膽魄。據實而言,若非九宗各自有道統傳承,存在競爭制衡的關系。單單一宗之內,如此章程幾可用完美無缺來形容。”
念頭一動,薛見遲言道:“是否有可能……舊法的總人數限制,依舊保留;只是將標準大大放寬,從最高九人拓展至十二、十五、甚至十八?”
寧真君抬首望了東方掌門一眼,忽然哈哈大笑,道:“其實寧某的話尚未說完。雖然所謂七步八品之說,乃是與貴派大有淵源的一家妖族首創,但是我九宗,原也不必全盤收錄不是?”
“有一人的意見是,將這七步之外,再添加兩步,并為九步。距離身心道術無暇的極境九步之內者,皆有成道之緣。如此法門,號稱‘四九成道’。七步之下的人才,每一世的佼佼者皆能企及,自然沒有斷絕之憂。”
先前的交談,都是波瀾不驚。
但此言一出,薛見遲猛地抬起頭來,面上紅光一滾,似乎不敢相信。
很顯然,剛才寧真君話語之間,依舊有對于玄渾琉璃天中太質之氣消耗盈余的考量,所以他所說四九成道,絕非簡單粗暴的擴大規模之法,而是前四品通過太質之氣成道,后五品通過另外之法門成道。
良久,薛見遲才道:“三合宗、九合宗等探索的至為艱難之路,終于……走通了?”
寧真君肅然道:“不錯。”
薛見遲道:“能夠踏出這一步,可見貴方理念,卻與辰陽劍山等截然相反。本人也沒有拒絕與貴方聯合的理由。想來盈法宗亦是如此。”
東方掌門、寧真君微笑頷首。
今日方略,是送來飛遁法寶時,歸無咎所留下的策略。
歸無咎仔細思索之后以為,另辟一門,擴大成道門徑固然是大見功德的好事,并且與精英把持的九宗嫡傳之間并無利益沖突,但此事其實還可以做的更積極些。
否則到時候樂見其成者有之,事不關己者有之,看不慣歸無咎薅羊毛舉動的,只怕也并不少,哪怕你收錄的都是并無資格參與五百年之會的人物。
仔細想來,能入萬法宗門庭固然是好,但借客成道、予人方便,同樣未嘗不可。以退為進,為九宗傳承存續兜底平衡,將“五百年之爭”化為“五百年之選”,并彌補“平等法”的不足。若是宗門之內員額飽和、競爭激烈,到了水滿則溢的地步,多出來的人,自然會選擇萬法宗門庭。
重心從汲取苗裔轉為助人成道,能夠令越衡縹緲獲得一道分量甚重的底牌。
時機合適時打了出來,爭取幽寰、盈法二宗,必能建功。
少敘一陣,薛見遲把袖一張,一物忽然躍出,金芒爍爍。
原來,他竟是將宗門大印,隨身攜帶。
寧真君撫頷言道:“今日成盟,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