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無咎、孔凌緩緩落在一峰峰頂。
立定之后,歸無咎環首一望,心中不由暗暗納罕。
歸無咎想象中的第三、第五道尊證道之地,要么是正大莊嚴,寶相玉質;要么是混沌無序,冥漠難測。而現今所見,卻并非歸旨于二者之一。
眼前氣象,似乎每一絲氣機都蘊藏這豐沛的情感;每一寸空間都蘊藏著精微的變化。而構成整體,其規整宏闊又勝如山海,仿佛一山一界之象便是一門完整的大神通,并無一絲不諧。
這種感覺……
倒像是軒轅懷或杜念莎證得道境之后,將辰陽八劍或二相生化之法推演神通萬變的奇景。
殆非先人殘存之相,而是被精密掌控的神通實體。
歸無咎的推斷并非無由,因為就算再高估第三、第五兩位道尊的實力,這兩人畢竟已經飛升而去了。再脫離本主的掌控下,不入于有序之實相,便入于無序之混沌,斷不應當是眼前景象。
就在此時,一聲輕吟自身畔傳來。
歸無咎轉身一望,孔凌面色青紅交錯,似乎十分不適。
微感詫異之下,歸無咎省心一察,卻見自己心田之中,一柄小劍劍尖朝下,以一種獨特的韻律緩緩轉動。
未經自己主動操縱駕馭,空蘊念劍劍心,自然由寂而動。
歸無咎略作推演,已然明悟。
此時此刻,若是將這道“劍心”撤去,就算他自己,也會感到一絲壓力于不諧。
如此狀態,已經是“圓滿之上”這一古今所無境界所賦予的獨到加持后的結果。再等而下之者,毫無例外都會感受到非凡的威壓儼然超越了道尊證道之地應有的性相與狀態。
這顯然與此地獨有的“活力”相關。
唯有歸無咎的空蘊念劍,道術與兩位道尊相通,卻又青出于藍。以劍心護體,方能完全無虞。
此時孔凌難以張口說話,只是眨了眨眼,傳遞心意。
機緣難得。
若是設法出界,著實不甘。
歸無咎略一思忖,指尖生出一道劍意,輕輕印在孔凌眉心,道:“盤膝而坐,但以目力觀之,不必費心推演。”
孔凌只感身軀一輕,立刻依言坐下。
就在此時,這山巒之中無所不在的精純氣機驟然凝合,歸攏于一。
所聚之象,化作一個人形。
約莫三十歲許年紀,五官異常和諧,頭戴一頂尺許有余的高冠,長袍寬袖,掌中執一柄一面泛青、一面發紅的長劍。
他雙目有神,透露出十二分的驚訝,緊緊凝視著歸無咎。
歸無咎同樣十分驚訝。
這分明是當年幻象推演中所見的第五道尊的相貌。
分身?
殘魂?
還是第二元嬰一類的手段?
尚未來得及思索,第五道尊忽道:“看劍。”
劍意紛呈,連環遞出,呈現出一陰一陽之動靜;陰面仿佛皎月,陽面儼如蛟龍。將“剛柔并濟、動靜通神”這八個字,完美的展露出來。
歸無咎微微一愕,心中忽地泛起一絲欣喜和感動。
這份感動,不是因為劍術神通的高明。
眼前之劍術,雖然可稱之為本土道術之巔峰,但論境界依舊不超過元嬰境的層次,論門徑依舊在實相劍術之列,未入真流。在歸無咎遍閱眾劍之中,非但不及辰陽劍山之劍術,亦不及黃希音、御孤乘獨自穎悟的心劍真流。
甚至在實相劍術中,這一劍也并未趨于“一劍破萬法”的極致,至多與“道門四十九劍陣”等前古劍宗伯仲之間。
按理說,本土世界古今已降最頂尖的幾位道尊之一,使出這一路神通,并不能太入歸無咎之眼,說一句“失望”,也不算狂妄。
“感動”從何而來?
因為自隱宗百家、圣教祖庭、魔道四典、武道玄關、陰陽秘法、巫道潛行、九宗道術之后,自負于一界法門無所不窺的歸無咎,今日又見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