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1994年,烏克蘭的年度GDP再次暴跌了20%,從1993年的656億美元下降至525億美元,距離解體前的827億美元巔峰,總體跌幅更是達到37%。
唯一好過難兄難弟俄羅斯的,或許就是烏克蘭糧食生產的恢復。
依靠歐洲最肥沃的大片黑土地,1994年度,烏克蘭全年糧食產量為2700萬噸,距離1991年最低谷的1100萬噸上漲了145%,不過,這一數據依舊只是勉強超過解體之前最高5200萬噸糧食產量的一半。
嚴重的經濟衰退,使得烏克蘭國民除了勉強能夠填飽肚子,其他所有生活物資都嚴重匱乏。整個國家,哪怕是首都基輔都是一片蕭條,商店貨架空蕩紛紛關門,街道車輛行人寥寥無幾,舊貨市場上擺滿了居民家中能夠出售的所有物件,書籍、唱片、餐具、相機、鋼琴……只是為了在這個隆冬換取一些昂貴的生活物資。
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這種蕭條越發顯得觸目驚心。
西莉亞·米勒在當地時間1月10日上午離開基輔,沿著蘇聯時代修建的寬闊國道趕往羅夫諾州,一路上被白雪覆蓋的大片城市村莊都是這種凋敝景象,甚至給人一種死寂之感。
作為曾經美國政府直接對抗前蘇聯的五角大樓公職人員,面對這種場景,西莉亞都忍不住生出一股憐憫。
中午時分,抵達羅夫諾州首府里夫尼市,正是一個大好晴天。
相比從基輔開始一路所見的衰敗景象,陽光下這座烏克蘭西北邊州首府的街道上,無論是行人還是車輛都明顯多了不少,即使正午時分氣溫依舊零下,裹在厚厚衣物里的民眾臉龐上卻沒有基輔那種對現狀與未來的麻木,反而帶著某種可以讓人輕易感受到的活力。
這是一座存在希望的城市。
里夫尼之所以能夠如此,關鍵還是金錢的緣故。
1994年初,烏克蘭與美俄簽署放棄核武器的協議,僅僅只換取了美國官方1.75億美元的專項基金和1.5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總計3.3億美元。
相比起來,過去一年,只是維斯特洛體系一家,通過購置軍需、供養烏克蘭前線軍事服務公司團隊、向烏克蘭進行投資等等舉措,累計投入資金就已經不下于兩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烏克蘭西北的這座州府邊城。
作為UMFS雇傭軍的駐地,維斯特洛體系直接為里夫尼帶來了規模達到數千的‘高消費人群’,維斯特洛體系向里夫尼市的大手筆投資,又給這座城市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所有這些,最終促使里夫尼的各行各業都重新煥發生機。
西蒙去年8月份來到這座城市時,因為經濟凋敝,物質匱乏,大量居民逃離,里夫尼市的居民人數已經從巔峰時期的29萬下跌到22萬。
短短半年時間不到,因為UMFS雇傭軍駐扎和維斯特洛體系投資帶來的大量工作機會,聞風而動的四邊州郡大量民眾涌入,里夫尼市的居民人數已經迅速突破了30萬。
望著周邊的一切,西莉亞意識到,擺脫所有博弈因素不談,自己此行其實也是在做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有拿掉那些肆無忌憚吸血的蛀蟲,這座還存在希望的城市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這里的居民也才能夠看到未來。
否則。
西莉亞很清楚自家那位年輕老板的強勢個性。
達不到目的,他真會放棄在烏克蘭的布局。
如果維斯特洛體系完全撤出,這里的一切,只會像烏克蘭其他各處那樣重新陷入死寂。
西莉亞一行和來自基輔當局的特派團隊穿過市區,直接抵達里夫尼市政府大樓,與提前趕到這邊的肯·迪克遜匯合之后,不待大家吃過午餐,事情迅速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