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恰好是《真人快打》的開發商。
1992年《真人快打》發行第一部,一年時間售出90萬套,達不到丹妮莉絲游戲部門幾個熱銷系列的水準,卻也是不錯的成功。
不過,這其實遠低于曾經的歷史。
西蒙不記得原時空中《真人快打》賣出了多少,但肯定在百萬以上,甚至在后來一度與《街霸》系列分庭抗禮。
西蒙親自關注之后,游戲部門對續作更加用心,耗時兩年.dway終于在三個月前發布了《真人快打2》,丹妮莉絲娛樂也給予了不遺余力地營銷推廣。5月初趕在暑期開端上架,截止《格斗之王》上映,三個月時間,《真人快打2》銷量已經突破50萬套。
電子游戲的銷量曲線不同于電影票房,而是更像音樂唱片,往往一兩年還在熱賣。
上架三個月銷量就已經突破50萬套,游戲部門預測《真人快打2》未來兩年內的預計總銷量將會達到300萬套左右。
丹妮莉絲游戲又一爆款誕生。
米高梅對這款游戲的電影改編,其實也算是一次聯動,而且成功從《真人快打2》的發行中獲益,只是投入了700萬美元的宣發預算,取得的效果不亞于其他影片一兩千萬美元的廣告投入。
西蒙對于游戲改編電影一直非常慎重。
因為慘烈失敗的案例實在太多,成功的反而很少。
因此,對于《真人快打》的改編,他當初其實是抱著轉移風險的念頭交給了米高梅,要不然丹妮莉絲旗下的新世界影業完全可以自己制作,沒想到結果會成為一匹黑馬。
3275萬美元的開局,即使爆米花影片后續走勢不會太強,本土7000萬美元肯定跑不了,海外也能大賣一把。
和深陷《未來水世界》泥淖的華納兄弟以及在史泰龍那部《特警判官》上栽了個大跟頭的迪斯尼比起來,只是一部《格斗之王》,米高梅這個暑期就可謂收入豐厚,更何況還有1200萬美元預算首周就斬獲2307萬美元的《獨領風騷》,都是標準的以小博大。
對于丹妮莉絲來說,將《真人快打》改編權交給米高梅,肯定是一個失策。不過,到底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和去年的《異種》一樣,隨著首周票房成績的出爐,米高梅隨即宣布《格斗之王》續集立項,并公開表示依舊會堅持中低成本策略。
兩部新片之外,一眾舊片當中,這個暑期最為重磅的《侏羅紀公園2》,上映第9周,票房再收807萬美元,單周票房正式落入千萬美元區間,影片累計票房達到3億8176萬美元,繼續穩步邁向4億門檻。
獨力日假期上映的《阿波羅13號》,首周勁收5631萬美元之后,最近一段時間的走勢也相當平穩。
7月28日到8月3日的上映第5周,《阿波羅13號》單周票房跌幅為29%,再收1278萬美元,累計票房1億4357萬美元.上映到現在,大致可以確定《阿波羅13號》本土票房在1.7億到1.8億美元之間。
已經在6月份徹底下畫的《反斗智多星3》最終本土票房為1.76億美元,《阿波羅13號》本土票房基本與復活節檔期的這部大賣喜劇相當。
如果說去年年度票房榜單上還有著其他制片廠賣座影片的話,1995年開始到現在,丹妮莉絲娛樂徹底展現出了獨霸姿態。
截至目前,四部跨入億元票房俱樂部門檻的電影《侏羅紀公園2》、《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反斗智多星3》和《阿波羅13號》,全部都出自丹妮莉絲娛樂,而且這次還全部都是非對外合作的獨資項目。
丹妮莉絲之外,雖然有著《虎膽龍威3》、《鬼馬小精靈》等影片暫時沖入年度榜單前十,但這些電影,票房加起來都還抵不過一部《侏羅紀公園2》,這種情況,一如西蒙記憶中的很多年后,其他制片廠沖入前十的電影,票房加起來不如迪寶家的一部《星球大戰》或者《復仇者聯盟》。
寡頭之勢徹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