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同時也是這次協議中最為致命的一項,韓國銀行、券商等金融企業需要接受IMF監管,韓國財團的融資、并購等行為,需要得到IMF的批準。
這就是徹底接管了韓國的金融主權!
涉及到的具體細節中,韓國政府接下來的利率調整、國債發行等金融舉措,都需要得到IMF的審定;韓國的外匯流入流出,需要得到IMF的審批;至于韓國財團方面,當然,IMF并不是事事都管,而是只監管相當規模以上的資本運作。
只不過,這個‘相當規模’,門檻實在低到讓人難以忍受。
100萬美元!
IMF監管期限內,韓國大型財團,超過100萬美元以上規模的融資、并購等操作,都需要向IMF報備,得到IMF駐韓國首席代表簽字之后,才能夠執行。
區區100萬美元,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或許不算什么,但對于大型財團而言,簡直就是稍微喘口氣就要受到監管的程度。
這讓韓國各大財閥家族如何能夠輕易接受?
那么,如果不聽話,違反怎么辦?
最終長達291頁的救助協議,當然不會忽略這些細節。
如果有企業不愿遵守,很簡單,IMF將聯合韓國政府、海外資本一起,向違規企業追討所有貸款。
說白了,不想守規矩,可以,把債還了就行。
問題就在這里。
以韓國各大財團普遍超過300%以上的超高負債率,根本就還不起。還不起,又遭到強制追討,結果就只有破產一條。
總而言之,與IMF接觸之前,風雨飄搖的韓國各大財團是非常踴躍尋求救助的一股勢力,然而,當協議最終敲定,發現這協議實在是太苛刻,簡直如同一根隨時可能把他們吊死的絞索纏在頸肩,財團們頓時又不情愿起來。
再加上10月18日的案例在前,那就,再鬧一次。
當局無能,那就讓某些人看看,韓國民眾可不是好惹的。大家鬧起來,哪怕無法徹底推翻IMF協議,也很有希望獲得一定的讓步。
“……國民們,我不否認,這次危機,對于大韓民國而言,是一次慘痛的教訓。雖然無比痛心,但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次教訓,因為這是大韓民國三十年來諸多盲目、冒進的經濟政策所導致的惡果……”
“……如果拒絕IMF的救援,韓國將會成為第一個宣告破產的發達國家,國民數十年積累的財富將隨著持續大幅貨幣貶值化為烏有,大韓民國將會迎來如同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崩潰那樣的大蕭條,大量企業倒閉,無數人失去工作,失業率將可能高達30%以上,或許我們一整代人,都將因此失去未來,這是我們更加不能承受的結果……”
“……國民們,值此危難之際,我只希望大家能夠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而非故意制造分歧,將大韓民族拖入更加黑暗的深淵……”
“……拜托了……”
隨著金泳三一次深深鞠躬,剛剛總統演講時還在喧擾的人群終于逐漸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