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籠罩中,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場一片燈火通明。
數百米外可以遙看發射場的一處觀測大廳內,如同去年一樣,這次依舊有著諸多觀禮嘉賓,西蒙和SpaeX團隊之外,不同之處在于,這次主要是包括NASA在內的各方潛在客戶代表。
曾經執掌SpaeX這一次同樣被西蒙拉來負責全新公司的格溫·肖特維爾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管理者。去年梅林發動機完成測試,直到這次獵鷹一號發射之前,除了上次的10億美元發動機合約,肖特維爾還成功與NASA在內的諸多潛在客戶簽署了27份商業發射合同。
只待獵鷹一號取得成功。
不過,坦白說,大家對于獵鷹一號的首次發射并不抱太大期望,歷史上有沒有火箭首次發射就能成功,有,但很少,更多是一次次地試驗,最終成熟。
西蒙在發射之前和肖特維爾聊天時恰好談過這件事。
西蒙希望第一次發射能夠失敗。
這不是矯情。paeX團隊過去幾年取得的成績西蒙非常認可,然而,對于高精尖的航天事業而言,經歷失敗,才能吸取教訓,積累經驗,而且,因為航天工程的高額成本,哪怕不是花自己的錢,一次失敗,也足夠讓SpaeX的工程師深刻好幾年。
格溫·肖特維爾對自家老板在火箭發射前潑冷水很少不滿,還說起另外一件事。
同樣是美國的一家私人火箭公司。
成立于1982年年的軌道科學公司,1987年涉足火箭發射業務,三年時間研發了自家的第一枚運作火箭飛‘馬星座號’,1990年發射,一次成功。
格溫·肖特維爾堅信自家的團隊更加優秀,不可能不如軌道科學公司。
西蒙聽到這件事,只是稍稍有些感慨。
花自己的錢和花國家的錢,果然不一樣啊。
還多問了幾句軌道科學公司的現狀,然后就不再關注,軌道科學公司現在基本上被NASA收編,而且,火箭發射成本并不比主流低多少,再加上自身體量緣故,并沒有太強的競爭力,只能進行一些小型的商業發射。
因為西蒙提前為SpaeX確定的方向,獵鷹系列火箭,成本上足以暴打當下所有主流運作火箭,這是其他所有航天發射公司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當觀測大廳內響起機械而清晰的倒計時聲音,西蒙停下了與身邊肖特維爾的討論,看向玻璃窗,最后忍不住問身邊女高管道:“格溫,我們坐在這里,如果直接爆炸了,不會有危險吧?”
結果是一雙白眼。
“……五、四、三、二、一、點火!”
明亮的火光伴隨著煙霧以及隨即而來的轟鳴聲,發射場上的獵鷹一號看似有些緩慢地騰空而起,逐漸加速,很快拖著長長的尾跡消失在西蒙視野當中,一些賓客忍不住湊到玻璃窗便繼續追看,西蒙坐著沒動,而是轉向貫徹大廳內的一臺大銀幕。
上面是獵鷹一號火箭自身攜帶攝影機傳回的畫面。
分辨率不高,但也足夠無論是內行還是外行大致判斷火箭的飛行狀態。
哪怕剛剛和肖特維爾聊天,西蒙還說過希望第一次發射能夠失敗,但真得事到臨頭,心弦還是忍不住稍稍繃緊,情緒有些糾結。偶爾瞟了眼身旁,今天裝扮一絲不茍的女高管已經不知不覺握起了拳頭。
等待中,投影儀上的畫面出現了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