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公眾熟知的2002版歌舞片《芝加哥》,最早起源于1926年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一個著名舞臺劇本,并在隨后一些年被兩度改編成電影。
然后,這一故事重新受到關注是在1975年。
好萊塢著名電影人兼百老匯舞臺劇大師鮑勃·福斯將《芝加哥》改編成了音樂劇,開演當年就取得了轟動,不僅奪得了多項托尼獎,還在隨后一些年于世界各地連演數千場。
雖說商業和獎項上大獲成功,但當年的《芝加哥》如同導演兼編劇鮑勃·福斯本人一樣,充滿爭議。劇目少見地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墻’的手法,頻繁與觀眾‘互動’,讓很多看客都感覺不適應。
另外,輿論圈子顯然也不可能喜歡《芝加哥》對只知一味追逐熱點完全不顧道德倫理的媒體以及為了獲得曝光不惜做出任何丑事的美國名人文化的辛辣諷刺
大概因為過于顛覆性,從百老匯到倫敦西區再到澳洲悉尼歌劇院的連續數年巡演之后,再加上當時團隊的變動,這一音樂劇在1983年收官,沒能如同《歌劇魅影》那樣成為百老匯常駐劇集。
如此直到兩年前。
1996年,《芝加哥》在百老匯重啟,基本還是基于鮑勃·福斯風格的一次改編,因為事先不被看好,從演員陣容到舞臺布景都是各種精簡節約,結果卻出乎預料。
重啟版本不僅在當年開演后大獲成功,迅速收回成本并實現盈利,還創造了一個重啟版本舞臺劇的托尼獎紀錄,當年一舉拿下了六大獎項。
再然后,制作電影版自然被提上日程。
當好萊塢各家制片廠關注《芝加哥》的電影版權時,才發現,這一IP早已被丹妮莉絲娛樂拿下。電影公司囤積劇本版權是一種常態,各家對此倒不意外,只能再次感慨一下西蒙·維斯特洛的眼光。
不過,因為片單太滿,兩年前西蒙沒有急著啟動,直到現在。
原本的時間線上,《芝加哥》在2002年以45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取得了全球超過3億美元的票房,超越《低俗小說》、《心靈捕手》、《莎翁情史》等一干招牌,成為截止當時米拉麥克斯出品最賣座的電影。
另一方面,《芝加哥》的成功,其實也刺激了韋恩斯坦兄弟的野心,在大制作文藝片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隨后一些年《冷山》、《九》等大制作的連連失誤,最終導致米拉麥克斯與迪斯尼分道揚鑣。
這一次的米拉麥克斯早已煙消云散,對于《芝加哥》,西蒙當然不會錯過,前些年列表尋蹤的時候就已經悄悄將版權買下,當時《芝加哥》的音樂劇已經停止很多年,并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
項目幾個月前正式啟動,西蒙也沒走彎路,直接鎖定了原版的導演和編劇,前期劇本搞定,這段時間正式開始選角。
其實角色候選西蒙也基本心中有數。
只是這部分流程就沒有直接敲定,而是讓負責項目的高門影業團隊安排正常的試鏡,當然,也僅限于小范圍內的試鏡。
波音767的前艙起居室內。
西蒙當下關注的就是角色問題。
手中資料上顯示凱瑟琳·澤塔-瓊斯參與了試鏡,簡單看過試鏡樣片,西蒙直接在文件上標注敲定為第一女主角薇爾瑪·凱利。
然后就是第二女主角蘿西·哈特。
原版的蕾妮·齊薇格并不在試鏡者行列,不過,即使參與了試鏡,西蒙也會直接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