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成立,當年6月份推出第一款個人電腦產品,直到現在,卓越其實才成立剛剛三年時間,然而,就是這三年,趁著國內信息產業爆發式增長的東風,卓越科技也大踏步地連續實現了三級跳式的高速增長。
即將過去的1998年,中國內地PC出貨總量預計為1300萬臺,其中卓越電腦出貨量,算上接下來最后一個月的估算,將達到190萬臺,占據內地PC市場份額超過14%。
這其實低于最初快速增長勢頭下卓越內部估算的20%。
不過,問題不在于卓越,而在于中國內地PC市場的增長實在是太迅速,就在卓越成立的1996年,國內PC出貨量才剛剛突破500萬臺,緊接著,去年就達到800萬臺,今年再次跨越式增長,達到1300萬臺,連續兩年增幅都在60%左右。
面對如此龐大而誘人的市場,更多廠商進入,導致國內PC領域的拼殺越發激烈。
卓越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穩步搶下14%的市場,已經算是一個商業奇跡。要知道,今年排行第一的聯想,預計市場份額也只有21%,全年出貨量在280萬臺左右。
當然了,不得不說的是,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
卓越的成功,終究還是得益于背靠維斯特洛體系的雄厚資源,這其中,只是作為PC核心的CPU一項,通過維斯特洛體系關系與AMD建立潛在聯盟的卓越,就拿到了比那些可以避開關稅成本的水貨散裝廠商還要更具優勢的價格。
再就是團隊。
這也是陳晴頗為驕傲的一點。
過往三年時間,卓越建立起了一個從研發到銷售都頗為高效強干的經營團隊,這也是陳晴在上周與這邊進行過電話會議之后,又親自趕來的原因。
確定出售卓越的計劃不會改變,不過,陳晴當然不打算把這家公司全盤交出,至少,一批被陳晴重點標注的人才,這次打算帶走。
雖說不可能沒節操到直接再開辟一個卓越,繼續賣電腦,聯想那邊也不會犯下這種錯誤,肯定會簽署相應的競業協議,但這樣一支團隊,在當下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改革浪潮下,做些其他業務,也必然游刃有余。
陳晴在深圳停留一天,基本敲定了那些人走那些人留,然后便啟程飛往北京。
隨行的還有即將正式開啟出售談判的高層團隊。
抵達京城,時間是12月7日的上午,安排好卓越與聯想雙方的接洽事務,午餐之后,陳晴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皇城附近的某個大衙門。
下午兩點鐘是某大衙門牽頭幾個高層部門一起審核寧波煉化項目的討論會議,基本將確定這一規劃產能達到500萬噸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是否能夠審批通過。
除了陳晴,林嵐帶領的浙省地方政府與國資代表團隊、維斯特洛公司的投資團隊、韓國SK集團的運營團隊都已經提前趕來,三方將針對項目的各類細節問題接受當局質詢。
于是,相比其他人,陳晴更像是跑來旁聽。
當然了,稍微知曉內情的人,都不會把陳晴當做一個無關緊要的旁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