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就讓賽青龍這個渠帥,領著流寇直奔郴州。
好在郴州城墻高大堅固,且城內多是各衙門和駐軍所在,唯有南門外店鋪眾多,流寇洗劫數日后,才大搖大擺的離開。
從那天起,就有各種流言陸續傳來,但一直沒有確切消息。
直到今日傍晚時分,宜章縣丞派來的驛遞兵,才送來了這份公文。
其實一同送來的,還另有一封密信,只是梅若甫才不會拿出來給鄧光夏等人知道。
公文上說,宜章知縣何迥之在流寇來襲之前,趁夜棄官逃走,而且卷走了縣衙銀庫中的銀子若干,如今下落不明。
暴民曹三等人趁機作亂,在攻打縣衙時,典史郭某不幸以身殉職,縣丞李浩用,主簿王煊率領城內守軍拼死激斗,奪回縣衙,生擒曹三等十數人,當場格斃三十余人。
城中士紳因形勢危急,自發招募鄉勇以御賊寇。
另有廣西永寧衛小旗張某,召集廣西潰兵百人,協助防守。
及至賊寇圍城猛攻,在縣丞、主簿主持下,守軍奮力殺賊,鄉勇及廣西潰兵亦從旁相助,終于將賊首賽青龍格殺于城頭,于是流寇逃散。
不料張某竟自作主張,出城招撫流寇,時殘余流寇尚有五千眾,縣丞迫于形勢,只得默認此事。
張某挾寇自重,以賑濟之名,向縣衙索求甚多,縣丞恐流寇反復,又使百姓陷于兵災,不得不虛與委蛇。
如今張某已帶領流寇往沿河村,如何處置,還請知州大人定奪。
落款是縣丞李浩用和主簿王煊。
至于密信,則是李浩用親筆所書,用極為謙卑的語氣,“不揣冒昧,斗膽懇請”知州大人,因勢利導,化壞事為好事,他必然會“竭盡全力,以效犬馬之勞”。
梅若甫不用李縣丞提醒,自然便想到如何利用此事,來為自己洗脫縱寇之罪,甚至以此博取功勞。
不過有李縣丞這樣的下級官員知趣配合,事情或許會容易一些。
但是幕僚提的這個建議,卻讓梅若甫有些不快。
即便李幕僚不說,梅若甫也知道,這份公文里多有不盡不實之處。
然則若是要派員核查,按道理就得是鄧光夏去。
梅若甫可不想讓他去宜章。
另一位幕僚見狀,便又說道:
“鶴翁,以學生淺見,或許讓宜章縣丞來此,當面質詢為好。”
這時鄧光夏終于抬起頭,微微一笑,對梅若甫拱手道:
“大人,下官以為,還是去宜章縣親自訪查為好,一則眼見為實,不至于被小人蒙蔽;二則若有不決之事,可當機立斷,不至于遷延拖沓,反生變故。”
他這話一說,梅若甫心頭愈發不快。
然而卻又發作不得。
“咳咳!”
梅若甫感覺胸口憋著口痰,偏偏又咳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