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凡壓下想法,接過文件看了一遍,露出笑容:“他們答應出售地產公司50%的股權!”
霍鍵寧笑道:“第一輪談判他們只答應轉讓25%的股權,態度還很堅決,第二輪談判我們說只賣25%股份沒人要,要賣就賣50%以上,沒想到他們只考慮半個月就答應了!”
賺大了!
王子凡內心很激動,這家地產公司最高峰市值達到60幾億,而現在因為受趙氏家族破產傳聞影響,已經跌破20億,他只要拿出幾個億就能拿下,而且很容易私有化,正好香港電燈等待分拆上市,將它與萬達集團合并在一起重組,那結果又是一本萬利。
馬世明道:“作為交換條件,我們接受趙氏家族船運公司抵押要求,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王子凡記得后世趙氏家族還是龐然大物,這就說明就算他不幫忙,也有其他人跑進來乘火打劫,所以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笑道:“這個沒關系,反正我對船運沒興趣,你們也不用給他們挖坑,該怎么辦就怎么辦,一切按照程序來!”
“明白!”馬世明、霍鍵寧都點頭,心想難得老板光明正大、誠實守信一次,他們不能拖后腿。
王子凡將早已擺好的文件推過去,笑道:“我要收購置地集團已經不是秘密,相信你們有所了解,這些是最新情報,先看完,我想咨詢你們意見!”
要動手了嗎?
霍鍵寧、馬世明對視一眼,各自都看到對方眼里的擔憂,現在的確是置地最虛弱的時候,但對他們來說,可不是好時候,而且怡和系也不是好欺負的,華人大亨包于剛就在他們手上吃過大虧。
眾所周知,船王包于剛在九龍倉爭奪戰中最終勝出,但由于怡和方的精密策劃,包于剛最終卻虧損6.1億港元,贏了面子輸了金錢,敗就敗在邀約收購上面。
在香港股市,要約收購是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的重要手段,但是,要約收購中蘊藏了許多機會和陷阱,有時候憑借財大氣粗取得了控制權,贏了面子卻輸了金錢,最經典的案例是前兩年香港置地公司和包玉剛爭奪九龍倉的控制權之戰,雙方爾虞我詐,策略精密,爭奪過程高.潮疊起,實在是香港收購戰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役。
首先誰也沒有想到船王會上岸,好好的船運公司不搞,偏偏來岸上玩,其次是香港“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逐漸勢弱,怡和洋行業務包括進出口貿易、航運、鐵路、礦山、碼頭倉庫、保險、房地產及工業制造等。由于怡和對香港“九七問題”亦抱有悲觀態度,改而努力拓展海外投資,在香港錯過了不少黃金機會,與怡和相反,船王包于剛則對香港前景表現得信心十足,因而積極推行他的上岸大計。不斷尋求新的投資機會及購入有發展潛質的產業及股票。
包爵士上岸后第一塊獵物便是怡和系的九龍倉,期間收購阻擊自不用提,結果包于剛名義上是大獲全勝,真實情況卻是這樣。
包于剛勝了一場收購戰,但賬面價格即刻虧損6.1億港元,再加上22億港元貸款的利息,以13%年息計,一年利息支付2.86億港元,故此該役包先生只能稱為慘勝。
經此一戰,置地集團將觸須由海外縮回香港,參與白筆山豪華住宅區建設、美麗華酒店舊翼重建,收購香港電話及港燈集團近3成半股權,更令人矚目的是以破紀錄以四十七億多港元巨資投得中區地王,興建交易廣場,可謂大手筆不斷,結果置地債臺高筑,負債達100億的天文數字。
加上撒切爾夫人訪華,香港爆發信心危機,地產市道凄云籠罩,償債本不成問題的置地如今大成問題,銀行緊逼,償債無力,不久怡置大班紐璧堅頹然下臺,西門·凱瑟克走馬上任,不幸的是,凱瑟克亦無回天之力,置地不得不把所持港燈及電話公司的股份先后出售給王子凡和英國大東電報局。
此時,九龍倉、和記黃埔、會德豐、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先后落入華人財團之手,市場便盛傳,華人財團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因為華人財團,幾乎是清一色的地產建筑商,就連以娛樂業起家的王子凡也收購九龍建業和擁有眾多地皮的香港電燈,眾多豪門中,又有誰不垂涎置地在中區的豪樓名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