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二日上午。
王子凡站在東京都廳辦公大樓頂層,雙手交叉在背后,看向美國方向。
一早上林經理就像王子凡匯報今天美英德日法五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訂協議的消息。
王子凡注視美國,想著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是在美國經濟陷入滯脹,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日本貨“浪”遍全球的背景下誕生的。
說白了,就是美國轉嫁危機的手段,因此廣場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遏制通脹。
70年代,正值中東石油危機期間,同時期美國的GDP增長率從0.2%一度下降到負值以下,而CPI增長達11%。日本的出口占日本GDP總量都在9%以上,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經濟還在不斷增長。
而這卻大大擠壓了日本貿易伙伴,尤其是美國的消費內需和市場份額。
那時候美國工人甚至會當街打砸日本汽車,稱其搶了他們的飯碗。
匯率彈性化,即美元貶值。
這主要是出于貿易國逆差的考慮。日本對外貿易順差從1981年的20048億日元擴大到1985年的108707億日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針對美國的。到1985年,日本對美出口額占比高達37%,美國當然不高興,所以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緩解逆差。
另外,廣場協議中,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也達成了不少共識,其中包括:縮減公共開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和民間投資;推動金融和資本自由化以及匯率彈性化,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等。
而這一協議被后世稱為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轉折點。’
中午十二點各大電視臺同時播報,引起全球轟動。
很多國家都被這個消息驚呆了,新聞媒體更是狂轟濫炸。
《日本朝日新聞》:“英、美、德、法、日五國簽訂廣場協議,毫無疑問,日本已經成為左右國際局勢的大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只簡單寫了個標題:“廣場協議成功簽訂!”
英國《太陽報》:“廣場協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獲利者。”
……
這些報刊都是每個國家最有名的報刊報道出來的,具備時效性、真實性。
廣場協議剛剛簽訂,日本股市徹底成為牛市。僅僅一個小時,日本幣值上升5.11%,股市上漲迅速。
霍鍵寧、林經理、李萬華、趙寧、趙德勝看到報紙都驚呆了。
這樣的漲速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五個人火急火燎的趕到王子凡的辦公室。
“王總!”
“王總!”
“王先生!”
“王先生!”
五個人都是激動打招呼。
王子凡差不多猜到原因,無非就是股市上漲。
“什么事這么高興。”
霍鍵寧一路小跑過來,氣喘吁吁道:“日本股市全面上升,不過大都是本土進口產業,那些出口貿易公司,股價跌得很慘。”
這個王子凡早已經猜到,日美兩國就已經在紡織品、鋼鐵、彩電、汽車、半導體和電信行業發生過許多貿易糾紛。
美國也多次向日本發起毛衣戰。
不過最終都以日本妥協收場,比如出口限制、自愿擴大進口、開放市場等。
這并不是說日本被美國“蹂躪”,所以才失去了20年。
究其原因,還有很多更深層次的。
廣場協議簽訂后,日元大幅升值,打擊了日本的出口。
王子凡笑著點了點頭,這說明他前幾天布局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