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從嚴格上來說,并不是不能流通的。
要真是完全不能流動,一點希望也不給最底層的人,絕對不可能一直流傳到后世。
雖然印度人生來就好像沒有反抗精神,是一些喊不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麻木牛馬。
但人家怎么說也有十幾億人呢,幾千年下來,總不可能一個敢于反抗的人都沒有吧
別說他們只是被稱為牛馬的人,就是真正的牛馬,你把他給壓榨狠了,他們還知道發脾氣呢。
騾馬敢把背上背的東西晃掉然后跑路,牛急了也敢頂人,何況人乎
所以,婆羅門教為了招攬低種姓中知道反抗的人,專門發明一個詞叫做梵化。
這原本是一個宗教用詞,沙門思潮時期,人們把從搞種姓的婆羅門教改信宣傳眾生平等佛教人的選擇,叫做梵化,意思是他升級了,變得高尚起來了。
而被佛教重創了一下之后,婆羅門教就把梵化這個詞給撿起來了,他們把低種姓升級到高種姓的途徑成為梵化。
梵化有兩個途徑,一是低種姓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高種姓,然后全家去跟女婿姓。
同時搬離原本低種姓聚居區,學習高種姓的生活習慣,這樣一兩代人下來,就可以宣布梵化成功,成為高一級的種姓。
而要讓一個高種姓的男人不顧顏面和家族阻攔娶你一個低種姓家的女兒,只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一是你有個特別美的女兒,美到國王見了都走不動路的地步。
二是你特別有錢,直接用錢砸,砸到高種姓的愿意娶你的女兒。
而且還只能一級一級的升,也就是首陀羅只能升到吠舍,不可以一次性升到剎帝利去。
但這有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低種姓的身份,先是限制了你自身的顏值,也讓你很難娶到漂亮的老婆,生出漂亮的女兒,特別是在天竺還有膚色上的要求。
同時低種姓都是些從事低賤工作的,這樣也很難讓你聚集起大量的財富。
能通過這條路梵化的,很少很少。
成功率最高的,則是第二個途徑,那就是起來鬧事。
一種是鬧婆羅門和剎帝利事,鬧到他們鎮壓不下去,最后愿意給個高種姓身份把你收編。
后世天竺的大統領摩的先生,就是這種梵化的典型代表。
二是幫婆羅門和剎帝利鬧事,而且要幫最高級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鬧事。
這樣人家才會破格提拔的你種姓,比如張昭現在要做的,就是要準備這么梵化一批人。
張大可汗走到了這批被招來的漁民中,起碼有六七百人,看來白從信把周圍的漁民什么都找來了。
這些人根本不用問他們的名字,也不用看他們住的地方和從事的職業。
只看膚色,你就基本能判斷出他們的種姓,一定是低到泥地里去了。
看看這跟牛馬同樣的黑色和黑褐色皮膚,臉上還寫著滿臉苦大仇深的人,渾身氣質直挺挺的透露出了賤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