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點了點頭,然后又搖了搖頭,劉納想當涼國的經學博士祭酒,這步子邁得太小了啊
他現在哪還有心慢慢等上幾年,來培養什么涼國經學博士。
就他手下這總出漫山遍野殺虎攆豹勇士的土地,要培養出經學博士,哪是那么容易的
要想走捷徑,還是直接從中原吸收比較方便。
“劉翁拳拳之心,我是知道的”張昭也肯定了劉納的報效之心,接著話鋒一轉。
“不過以河西形勢之急迫,恐怕難有數年時間來慢慢培養,就是目前這場科舉,就足以讓某為天下笑了。”
劉納一看張昭搖頭,心里就急了,但是他畢竟朝堂接觸的少,沒有聽出張昭的話外之音。
唯有范質聽出來了,他咳嗽一聲,上前對著張昭說道。
“大王若是要立竿見影,恐怕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吸引中原人才,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文素說的對,但這條路,走起來也并不容易。
某不問門第,對中原士人大開方便之門兩年有余,一共就是幾十人來投。
其中并無名士不說,很多人待不了多久,又會跑回中原去,想要留住,何其難。”
張昭這話,半真半假。
真的是確實沒吸引多少人來。
假的是,這還是因為他重視程度不夠,自己忙著征戰,把吸收中原文學之士的事情,放給了前右長史宋善通辦理。
宋善通要為張昭大軍出征的后勤服務,本身能力也并不是很強,稍微考教了一下,發現并沒有什么大才以后,干脆就沒怎么管。
這些人在河西人生地不熟,有些州縣說漢話的都少,怎么可能待得住
于是混幾個月餉銀后,要么跑了回去,要么因為河西商路暢通,根本各大行商跑了。
至少能寫會算就能在大型的行商隊伍中,混到一份好職務。
而且危害還不止于此,這些人回去后,肯定不會說自己是干不下去才跑回去的,那多沒面子。
所以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是河西待遇太差,張大王根本不重視文士,才讓他們待不下去的。
于是,張昭前一次的招攬中原文士的計劃,就這么虎頭,不蛇頭蛇尾的結束了,壓根沒濺起多少浪花。
范質對于河西上次的招賢納士也有所耳聞,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以他的情商,當然不可能當著張昭的面,把這話說出去,而是為張昭講起了一個故事。
“大王可曾聽聞昔年戰國時期,千金市馬骨的故事”
“當然聽過”張昭點了點頭,這都沒聽過,就怪了。
“今日大王面臨的困境,實際上與昔年燕昭王是一樣。
昔年七國爭雄,燕國偏居東北,幾乎被視為化外之地,中原的賢才,最后就走到趙國,就不愿再北上了。
燕昭王苦于無賢才,得郭隗千金市馬骨和筑黃金臺兩計,樂毅這等不世雄才,鄒衍那等陰陽家才會投奔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