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回鶻汗國實行的是兩都制。
平日里以高昌城,也就是后世吐魯番市高昌區為都。
夏季的時候則要將王帳前往浮圖城,以浮圖城為夏都。
浮圖城就是原本大唐北庭都護府所在的庭州城,也是高昌國防備從北方大漠來敵的最重要堡壘。
歷史上耶律阿保機懲戒高昌回鶻,就是從北面越過大漠,直接殺到庭州城下,一戰而定的。
此時,也不光是高昌回鶻實行兩都制,契丹人還實行了更為復雜的五京制。
這其實都是位于中原北方的草原漁獵民族,開始向半游牧半農耕轉變的一個過程。
這種情況在高昌回鶻身上表現的更為明顯。
契丹人是在擁有燕云十六州之后,方才轉向形成了半游牧半農耕的格局,高昌會則比契丹人還早。
因為在奪取龜茲之后,漢唐兩代在龜茲、焉耆、西州、尹州等的大片屯墾地,都歸了高昌回鶻,使他們有了農耕的條件。
同樣的,高昌回鶻歷代大汗把庭州當成夏都,跟契丹人的想法是一樣的。
他們想要通過這個大規模的王帳遷移,以及各種騎射和狩獵方面的比試,維持核心部族的戰斗力,防止他們腐化墮落。
而且,相比于契丹人的五京制和春夏秋冬四季捺缽制度,給遼國造成的巨大的財政壓力不同。
由于庭州和高昌相聚并不遠,附近也還有大量糧食產出的屯田,可以說,高昌回鶻的兩都制是很成功的。
這個政策不但沒有多大影響高昌回鶻的財政,還成功讓高昌回鶻保持了一定的戰斗力。
歷史上他們能從仆固俊自立的大唐咸通七年即公元866年,一直挺到了西遼滅亡的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后,還存在了十幾年。
享國大約是四百多年,算得上是整個河西和安西這紛亂的時代中,最能堅挺的國家了。
。
。
在折德愿的大婚過后,張昭就開始召集眾臣商議進攻高昌回鶻了。
因為頡利毗加雖然沒有說不去天王稱號,但也沒說同意,他給我張大王來了一出拖字訣。
誒我就不告訴我想怎么辦,我來個閉目不答,你喊我,我當聽不見,你問我,我不回答,看你能把我怎么樣就是玩
張昭當然不能讓高昌回鶻就這么干他耗下去,于是一邊派郭天策在敦煌囤積物資,一邊開始揀選出征的大軍。
由于此次出征,屬于是涼國大軍的第一次千里奔襲,光是從涼州到高昌的直線距離,都有兩千八百里,所以張昭還是很謹慎的。
為此他專門把已經駐扎在慶州,控制會、慶、威、鹽四州新附諸羌黨項各部的馬殺才,都調了過來。
同時再授予閻晉全權,讓他任充秦、渭、慶、會四州鎮遏使,統一指揮駐扎在靠近關中的秦渭慶會四州軍事,防止后晉和后蜀有任何的異動。
騎兵方面,張昭抽調了憾山都驍騎五百,左右羽林衛三千人,九鎮精銳騎兵五千,涼蘭鄯河四州各族義從驍騎一萬五千。
并且新附的折家、楊家、靈州黨項拓跋彥超也各出五百精騎。
這其中,具裝甲騎四百,重甲騎兵一千五百,輕甲騎兵一萬二千,其余一萬余人皆為無甲或者僅僅穿極少皮甲的弓騎兵。
步兵方面則要少的多,因為高昌回鶻也是基本以騎兵為主。
于是張昭干脆只抽調了駐守甘州、肅州一線的兩個營步兵,由蠻熊和王通信分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