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受災民的事情定下來了,但是招攬災民遠赴河西隴右,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幾百上千里路,起碼是十萬人規模的遷徙,這都要提前沿途設置好補給點,各地官吏還要同心合力,路上也還要拍官吏去管理,士兵去維護秩序。
加上張昭自己還要把肅州龍家人、甘南黃頭回鶻,以及一部分靈州黨項遷走,這又是接近十萬人的規模。
要干的事還真不少,全國官吏幾乎都要動起來。看來今年下關中,估計是不太現實了。
。
。
華州,就是后世陜西華州區,此時它是一個擁有節度使的軍州,下轄鄭縣、華陰、下邽三縣,州城則在鄭縣內。
鄭縣往西,有一條名喚遇仙河的小河,自南向北匯入渭河。
遇仙河畔,則有一個小鎮,就名叫遇仙鎮。
作為長安的東大門,華縣在盛唐時,是達官貴人莊園的聚集地。
遇仙鎮這邊也差不多,昔年關中土地肥沃之時,沃野千里的遇仙鎮,是一等一的繁華所在。
此時的遇仙鎮,雖然不再那么繁華,但在這種亂世,也算不錯了。
鎮上大多數人都姓韓,還出自昌黎韓氏,乃是昔年開元時期宰相韓休及其兄弟的子孫。
因為這里,昔年就是韓休的莊園所在。
不過,離韓休的時代,已經過去快兩百年了,這位韓文忠公的威名,自然也就沒法再庇護后人,他們也就淪為了平民。
去年年底,遇仙鎮先是在冬季遭遇了大水災,開春又遇到了蝗災。
不過韓家這種抱團生存的大家族,抵御災害的能力比一般百姓都要強。
在族長的指揮下,族人們修筑河堤,防住了遇仙河水漫堤,又組織起來,成功抵御住了蝗災的襲擊。
是以,雖然在大災之年,遇仙鎮還是保證了有往日七成的糧食產量。
確實有些低,不過加上野菜甚至草根等混合一下,還是能勉強扛過這個大災的。
其實,韓家來自整個遇仙鎮能有這樣的局面,還要歸功于一個人,韓氏的族長韓鄂。
韓鄂今年五十八歲,在此時,過了六十就要算是長壽的了。
但韓鄂此人極擅養生,快六十歲了,看著比有些四十歲的農夫還年輕。
而且他雖然有點喜歡占卜、擇吉、鑲鎮之類的玩意,但其遍識農書,搜羅雜識,總擅諸家之長,極擅長農學。
呃其實在這個時代來說,會占卜、擇吉和鑲鎮災厄,恐怕比才學還更受人尊敬。
也正是有了這份受人尊敬的威望,韓鄂得以在遇仙鎮推廣了他的果樹嫁接之術,茶麻、黍糜、苜蓿和麥套種之術。
整個遇仙鎮,農田畝產比周圍高出兩成到三成,這才是他們能抵抗住這場大災的本錢。
韓鄂此時正在煮茶,自從張昭帶來了炒茶、制茶的新工藝以后,以前這種蔥姜陳皮羊油一起加的茶湯,就不怎們流行了。
文士們喜歡清茶,武夫們喜歡咸的或者甜的用酥油調制的奶茶。
韓鄂有時候也喝,但從內心,他還是喜歡喝了幾十年的茶湯,他喜歡這種復雜的香料和葷油以及陳皮等果香的混合味道。
深深吸了一口這股他喜歡的香味,韓鄂斟酌著字眼,開始小心翼翼的在一張黃紙上寫字。
他在編撰一本書,一本他收集整理以及本人對農學心得的著作。
自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著成農學巨著齊民要術以來,凡四百年間,再也沒有同樣的著作問世。
韓鄂隱隱覺得,他總結出來的這些種植、釀造、嫁接、藥物栽培,菌子栽培和從藕、蓮、欠、荸薺等物中取淀粉等術,應該是很有用的。
想到這,韓鄂又趕緊換了一張紙開始寫寫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