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可以算是這片大地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乃是昔年周武王所筑,取息偃戎師之意。
彷佛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此后的千百年中,偃師可真是做到了息偃戎師。
因為作為洛陽的東大門,息偃戎師的偃師城,往往就是攻占洛陽的前奏,東來的叛軍,大多都會在這里整修,然后直撲洛陽。
唐末以來,偃師更是成了征戰的重災區。
自唐莊宗興教門之變起,二十九年間,皇帝換了六位,洛陽城破五次,偃師同樣被破五次,其中不到六年就有一次。
哦,不對還得加上雍遼相爭以來的兩次,應該是二十九年被破了七次,而現在,很可能就要是第八次了。
微微晨風吹過,偃師城外,四野狼煙飄起,耶律德光親率步騎七萬五千,自鞏縣大舉東進,大軍分前中后三軍,沿著尹洛水穩步而來。
而在大軍到達之前,契丹遠探攔子馬上萬輕騎,就散的鋪天蓋地都是,他們為前進的契丹大軍了良好的偵查、遮蔽作用。
同時,雍涼的義從驍騎也散出去數千騎,這些從涼蘭六谷部,朔方諸羌黨項,乃至漠西各族中挑選出來的騎兵,作戰能力十分強悍。
別看他們是義從驍騎,似乎并不算是正規軍。
但實際上,雍涼之所以能抽調出來這么多的義從驍騎,除了自身的尚武多戰馬風俗以外。
實際上是因為雍國的財政,養不起太多的建制騎兵,只能讓他們以義從驍騎的面目出現。
一支遼軍的遠探攔子馬正在一條小溪邊修整,他們一般以二十騎為作戰單位。
其中有兩個正兵,能當正兵的,一般都是契丹核心部族中的成員。
哪怕是遠探攔子馬這種輕騎兵,也會帶長弓、角弓各一把,馬三匹,家丁二人。
不過南侵之后,戰馬的補充不是很及時,加上需要大量從北方來的自己人各處鎮守,所以現在正兵是配兩匹馬,配家丁一人。
除了兩個正兵以外,還有四個番漢轉丁騎兵。
所謂番漢轉丁,類似于滿清的抬旗者,不一定是漢人,還有渤海人、女直人、甚至是高麗人。
這其中一個正兵帶兩個番漢轉丁,兩個番漢轉丁各帶三個騎丁。
騎丁來源很多,有還不夠格成為轉丁的其他民族士兵,也有契丹人中尚不能成為正兵者。
在此之上,四個正兵,也就是四十騎成為一隊,由隊帥統帥,繼續往上是軍校、小將軍、將軍和督監等官職。
小溪邊,七月的天氣,已經有些酷熱,這二十名遼兵,有十人在小溪邊抽出隨身攜帶麻布,擦洗臉上和脖子上的汗珠,有的則在抓緊時間給水袋里灌水。
剩下的十人全部在馬上,還有兩人各在前后的小山包上警戒。要等著溪水里的十人擦完汗,喝完水,才能輪到他們。
正在警戒的契丹正兵,是個臉上溝壑縱橫的漢子,看起來很不年輕了,但實際上他才二十一歲,臉上的溝壑,是漠北寒風帶給他的無法磨滅的印記。
正兵臉色不是很好,嘴里也在都都囔囔的說著什么。
南朝的天氣太熱了,若是在老家金山齊齊哈爾附近,此時還涼爽的很呢。
對于皇帝想要留在中原,正兵很是有些嗤之以鼻,不知道那些大人物是怎么想的這濕熱的南朝,有什么好呆的
說是南朝富庶,但在正兵看來,除了幾個大點的城鎮以外,民戶都窮得很,沒什么油水可搶。
“或許他們以前很富,至少有好多漂亮的房子,但他們現在已經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