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紹明元年二月初一,張昭完成了對后晉一眾節度使的整合,于是頒布詔令。
出安審琦為淄青平盧軍節度使。
高行周為滄州橫海軍節度使。
王周為衛州義成軍節度使。
焦繼勛為相州彰德軍節度使。
符彥卿為貝州永清軍節度使。
何福進為邢州安節度使。
藥元福為恒州順節度使。
對于來自雍涼的自己人,張昭則安排閻晉率瀚海、武威兩鎮禁軍為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
氾順為許州忠武軍節度使。
劉再升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爾朱景為鄧州威勝軍節度使。
馬鷂子為鄆州天平軍節度使。
趙匡贊為河中護節度使。
山豬兒羅善德為兗州泰寧軍節度使。
同時取消了關中地區的節度使設置,設關內道,由陰鷂子任關內道大使兼關內道防御使,負責關西的軍情。
劉再升則調到山南西道的襄州任節度使,專門針對南平王高從誨。
政治方面,張昭恢復大唐時期道的設置,設道大使,統籌各道的民政、財政等權。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道大使在將來肯定會成為節度使的上級,這是毫無爭議的事情。
不過張昭還是為了盡量少刺激這些牙兵牙將,在民政權上,針對河北之地,河北道是虛設,沒有實際的道大使。
歸屬于節度使節制的州縣,還是用老一套,但是沒有設立節度使的州縣,則由朝廷挑選官員管理。
而在財權上,有節度使的州縣,由朝廷戶部派一員外郎督查審核,通過后,節度使可自由支配,沒有節度使的州縣,則全部收回國家。
節度使若是所用不足,由駐節度的戶部員外郎列表申請,戶部審核后,由左侍郎上報批準,朝廷可予以補充。
而這還是河北,若是在河南道,包括后世河南、山東、淮北、湖北北部等廣大地區,那就跟原本的雍涼國差不多了。
節度使負責軍事,而民政、財權全部交出的政策,事實上變成了總兵。
這也是張昭基本將后晉節度使分到河北之地,而將自己的班底分到河南的原因。
這河北之地要跟劉知遠和契丹掰手腕,估計兩三年內很難平定下來。
而且自己人已經習慣了節度使不管民政,符彥卿等還沒有適應,一次性太激進也不合適。
于是河北就不做大的改動,真正的改革和試點,干脆放到河南。
張昭心中最理想的行政架構,當然還是明清兩代的行省制。
但是在這個活字印刷都沒有發明,只有凋版印刷的時代并不是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