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一面統計著各種報上來的數據,一邊把現在的情況,與歷史上各個王朝早期進行對比。
他突然發現宋朝之所以武力不張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那就是在歷朝歷代,除了宋朝以外,大一統的王朝,都進行了均田地的改革。
哪怕就是清朝也進行了均田地,當然由于他們本身是一個強盜軍事集團,所以均田地只會在本集團中均,跑馬圈地和滿城的建設,就是一種均田地。
而唯獨宋朝,沒有進行過均田地,自趙大建立宋朝開始,宋朝的土地,一直都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
呃不對北南二宋,算個毛的大一統王朝啊
張圣人摸了摸腦袋,他就總覺得宋朝有些不對勁,但總也說不出來哪不對勁,原來問題出在這里。
宋朝在立國這個根基,就完全是瘸的。
這趙大承接五代亂局,自己就是靠兵變上位,而且他兵變的對象郭榮,那是他恩人中的恩人啊
郭榮對趙大恩比天高,義比海深,以至于連范質這樣的慫包,都敢悲憤的質問趙匡胤。
先帝養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在范質看來,郭榮一去,哪怕李重進和張永德都有理由反,唯獨他趙匡胤,深受厚恩,絕對不該如此。
這趙大就已經歪到這個地步了,趙二就更離譜了。
不提燭光斧影這個不能確定的事,就是那金貴之盟,問題就大的很。
他還北伐收復幽云,卻被打的丟下軍隊驢車漂移。
說是中原之主,一沒有幽云,二沒有河朔,三沒有河西,四沒有安西,五沒有交趾,六沒有遼西,把中原上國的正統、法理敗的一干二凈。
那這樣的開國二主,又要怎樣不落入五代的怪圈呢
靠的就是收買,北宋進行的統一戰爭,由于對手太爛,實際上并未發生多么激烈的征戰,被打沒的只是各地割據之主,本地的土豪,并未受損。
于是趙大、趙二將政權分享給了這些地方大族,引導他們棄武轉文,用不抑制兼來保證他們的利益。
北宋是將全國的基層架構,從擁有武力的土豪,變成占據大量田地的學閥。
用放棄基層動員的能力和超過財政收入八成的軍費支出,來收買了一個太平皇位。
呵呵軍費支出占財政的七八成,結果把士兵當廢物養,哦不或許該叫把廢物當士兵養,果然是沙凋軍事帝國。
這是一條邪路
張圣人立刻下定了決心,宋朝的這一條路,他不能走。
張昭寧愿走漢代那種鄉野間滿是豪強,但武德充沛的老路子。也不走宋朝這自廢武功,國內國外大撒幣的邪路。
既然決定了老路也可以試探一下,那么手握大義,麾下自有精兵的張圣人,立刻開始了他的均田地之策。
不過均田也不是那么好搞的,因為并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了,就叫均田。
要知道此時經歷安史以來兩百年的戰亂,很多田地都荒蕪了,失去農夫打理的荒地,是不能馬上產生價值的,均荒地,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