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賞賜的鹽糖茶就在渡口上,給村里一家分了一點。
分完之后,李韓氏又狠了狠心,將那匹華麗的江南錦緞,裁下幾尺分給村里的婦人們,讓她們可以做條手絹。
最后將剩下的一匹半錦緞扛在身上,拉著兒子就準備向鄰村跑去。
她的娘家在鄰村,老娘親一直看不起這個女婿,覺得李大郎空有一身蠻力,還能舞刀弄槍,卻只曉得在家種地,窮的耗子看了都要落淚。
李韓氏要抱著這一匹半錦緞,去給老娘做一身交領襦裙,看她以后還好不好意思張嘴數落人。
陸陸續續的,不斷有昭陵村外出的關中義從得了賞賜或者寄回家了些許錢物,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村尾韓家的三郎沒有東西回來。
韓家只有一下腿腳不便的老父和瞎了一只眼的老娘,以及兩個半大的孫子在。
韓家大郎去了鳳翔府謀生,二郎在長安當學徒,三郎則作為義從走了。
韓家老娘已經有些不敢看驛船了,一種不好的直覺在眾人心頭縈繞。
果然,一個驛差拿出了奚琴,也就是后世二胡的初級版,嗚嗚呀呀的拉了起來。
外兩個差役捧出一個黑陶罐子,罐身系著一條紅色的抹額。
韓家老娘一眼就看出了那條抹額,就是韓三郎出征時,她瞎著一只眼睛為韓三郎做的。
“我的兒啊”韓家老娘一聲驚天動地的慘叫,頓時哭昏死了過去。
周圍的婦人則聚過來,掐人中的掐人中,撫胸口的撫胸口。
哀戚的奚琴聲中,三個驛差鄭重的呈品形站立,驛差首領將黑陶罐遞給韓家老父,韓家老父淚流滿面。
“敢問官上,我兒英勇否”
問兒英勇否這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因為要是立了功者,那肯定是好的。
但死了的,除了英勇戰死,還有可能是戰場上不停號令被殺,做逃兵被殺,病死等,所以必要問清楚,才能蓋棺定論。
所有人也都看著驛差首領,看他怎么回答,因為也不是沒有逃兵,他們隔壁鄉就有,最后被萬人唾棄,全家連夜就搬走了。
這會,連給韓家老娘掐人中的手都停下了,要韓三郎真是做了懦夫逃兵,掐人中者決定回去定要皂角洗手,去去晦氣。
驛差首領當然明白這個,他從懷里掏出一截絹帛,絹帛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
“這是圣人親筆寫給汝的吊唁信。”
一聽是圣人寫的,那就相當于是圣旨啊整個渡口的所有人都跪了下去。
韓家老父也將韓三郎的骨灰甕放到一張桌子上,隨后跪了下去。
李孝逢等人對眼望了望,也趕緊無奈的跪下。
不過這時候,驛差首領把韓家老父拉了起來,“圣人說了,讓你不用跪聽,站著就好。”
“昭陵韓三郎,京兆府乾州人,紹明元年從軍征逆,其奮勇殺敵不顧身,血流漂杵意不催,孟渚澤畔斬敵有三,天長城上為先登。
惜乎天不佑,身被五創,藥石無醫,歿于天長城中,英年一十有九,贊曰勇
嗚呼朕失忠勇之臣,汝失孝順愛子,同為悲痛。
翁且節哀,切勿傷懷,三郎名編壯士籍,后人亦得瞻仰。
賜撫恤二萬錢,為翁媼老之所養,若能過繼一子,朕且養之。”
有些文縐縐的,村民大多沒有聽懂,但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而這樣的吊唁信,張昭一共寫了兩百份,都是那些真正的勇士,才有的待遇。
比如韓三郎,那就是第一個登上天長城的先登,不戰死的話,又是勇士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