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唐兒歸第636章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實在是一句金玉良言。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來說,個體與個體間的差異都很大。
所有張鉊從沒想過要完全去學清朝的八旗制度,那是在找死,就算是八旗兵制,也不能照搬。
況且他也沒法照搬,奴兒哈赤能搞八旗,是因為他玩的強盜團伙加奴隸制,非常符合他們這些假女真實通古斯野人的傳統和文化水平,張鉊總不可能在中原大地玩奴隸制吧。
所以張鉊要學的,是八旗制度下,八旗兵與皇室的特殊依附關系,學他們上下一起共享軍事上的勝利果實、對外戰爭的紅利,以及互相的小團體認同。
而關于朱洪武的衛所兵制度和八旗兵制度,張鉊也思考了很多。
朱洪武的衛所軍制度,在古代軍隊來說,實際上已經非常完善了。
昨天張鉊認為衛所軍戰斗力崩壞之快,遠不如宋之禁軍,其實并不那么恰當。
嚴格來說,衛所軍只是腐壞,并沒有徹底崩潰。
不然也不會有糧餉充足大明天兵,臨陣三銃也算對得起皇上,這兩個帶著幾分黑色幽默的調侃了。
明朝的衛所軍,在引入了募兵系統和完善了向上通道,加上各鎮總兵、副將開始養家丁,后,戰斗力還是在的。
但戰兵和家丁,打一仗的話,那可真就是花錢如流水了,能打仗的精銳,也更加有限。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真特么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里可以下載
而且衛所制只有明朝能玩,因為在經過兩宋的洗腦之后,文貴武輕已經成了定制,連滿清都要搞文貴武輕。
武人在大時代潮流的壓力下,無奈只能低頭做小,拼命搞錢,搞封妻蔭子。
可要是在張周這么搞,那么某鎮總兵,就不會是總兵,好一點的是持節都督某地軍事,壞一點那就直接繼續是節度使了。
同時,滿清的八旗兵制維持戰斗力的秘訣,他也沒辦法全盤照抄。
因為滿清維持武力的秘訣,是靠抓東北老林子中的索倫人,在蒙古草原養一支馬隊,然后比如打大小金川時,將當地的藏、彝等勇悍之民抬旗。
讓這些后進分子和八旗中還能維持自身武力的旗丁混編,以此來保證戰斗力的。
滿清的這套辦法,加上旗人國養,造成了只進不出,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而且由于旗人身份限制,人數始終上不去,最多也就維持了一萬多人的規模,只能說比沒有強一點。
可以說,明清兩代的辦法,各有利弊,張鉊也都沒法效彷,更重要的是,張鉊現在還面臨著兩大難題。
首先,最近從河西招募的兵員成分,讓張鉊有些不安,原本從河西補充來的義從驍騎和團結弓手中,漢人至少要占六成以上。
但是近兩年,從河西來的勇士中,吐谷渾、諸羌、黨項、吐蕃等諸族勇士竟然比漢人還要多。
細細探查下去,竟然是因為從負責招募的西京留守裴遠,到樞密院和中書省鸞臺,都更喜歡非漢人的河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