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的梯田,應該還是云南的哈尼族同胞最有經驗,他們此時被稱為和蠻,正被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國統治。
而偏處云南的大理國能在后面搞得有聲有色,梯田就功不可沒。
當張昭意識到這是個推廣梯田的天賜良機的時候,立刻就命錦衣親衛審問被俘虜進京,本來要被處斬的亂民首領。
結果得到了很好的反饋,由于南唐朝廷的在淮南的壓榨,濠州這種多山地的州,就只能向山要田,當地人根據秦漢時期的經驗,立刻就將梯田有模有樣的發展了起來。
由梯田,張昭也想到了占城稻,按照時間線來說,此時的占城稻,品種已經成熟了。
從實際情況來說,占城稻的產量并沒有那么夸張,那些史書上產量高的占城稻,是引進之后,再精選下來的新品種。
占城稻的真正優勢,是在于抗旱、早熟以及可以很好的與梯田配合。
以前東南、華南的山地丘陵地區梯田沒有發展起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梯田的灌既相對較難,不可能有大量隨意可用的水。
于是特別需要水的本土稻種,在梯田的產量上并沒有什么優勢。
但占城稻不一樣,這玩意特別抗旱,種在高山梯田上正合適。
而且它生長周期短,最快五十天左右就能收獲,加上抗旱的特性,甚至可以用來救急。
梯田與占城稻,才是絕配。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張昭也審視了一下自己的優勢,他最大的優勢,還是提前知道了結果。
比如占城稻這玩意,當年宋真宗下令推廣全國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很擔心的,前后反復了好幾次,最后才決定推廣。
因為他不知道這玩意到底是不是真的抗旱、生產周期短又高產,他又沒親眼見到過占城稻豐收的場面,生怕被底下的官員給忽悠了。
再比如梯田,真正推廣的時候,已經到了新中國時期了。
歷代當政者懶政,無視梯田帶來的好處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干的事,一定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任何農業上的改進,都出不得一點紕漏
但張昭是明確知道這個結果的,只不過占城太遠,周國連水軍都處于建設階段,就更不用說可以大船出海了。
不過機會也很快就來到了,原來占據南漳、泉二州的留從效,遣司馬黃禹錫攜龍腦香六十斤,紋有獬豸以犀牛角裝飾的金玉蹀躞帶五條,跋涉數千里到東京開封府朝見張昭。
留從效此人,原本是王閩的將領,南唐滅王閩后,留從效表面上聽從南唐的命令,但實際上占據泉州形同割據。
本來他不會這么快就占據泉、南二州,但在這個時空,南唐剛攻滅王閩,張昭就起大兵征討南唐,李璟哪還顧得上王閩這幾州之地,趕緊把在閩地的軍隊調走。
于是留從效等迅速擴張勢力,他在擊敗了試圖趁南唐退走后,試圖占據泉州的錢越軍隊后,其兄留從愿也很快掌握南州。
兄弟二人以留從效為首,形成了穩固的割據勢力。
留從效這個人還是很聰明的,他知道泉、南二州地狹民少,不可能自成一國,南唐雖然是紙老虎,但征討泉、南二州的實力還是有的,于是主動上書南唐請封。
被張昭揍了個鼻青臉腫,顏面盡失的李璟大喜,立刻封留從效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封爵鄂國公。
但留從效心里很不愿意向南唐稱臣,他想向中原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