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憲沒想到張鉊見他第一句話,就是說的這個,他更沒想到張鉊會這么快就把傷寒論整理完畢,頓時心中大為感慨。
要知道當年南平武信王高季興得到此書以后,一度把它認為是活死人肉白骨的神仙秘籍,輕易不肯示人,而張鉊卻以如此大的氣魄,直接刊發天下為民謀福利。
“圣人仁德,遠勝天下碌碌之輩。”孫光憲不由得感慨道。
“汝既然知道天下多是碌碌之輩,為何還要閉門不出朕就那么不值得你輔左嗎”
張鉊有點不滿,因為他感覺到了,孫光憲并不是不想當官,而是知道他張鉊素來重忠義,可能是想稍微拿捏下,然后給張鉊一個更好的印象。
而實際上,張鉊猜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孫光憲確實有這個想法。
要知道歷史上他也是勸高繼沖降了北宋,但趙匡胤要給他封官的時候,孫光憲可沒有半點猶豫。
這有些動作,能在張鉊面前做,但歷史上的趙大,可就沒這份寬宏耐心了。
孫光憲一聽張鉊的語氣,就知道他稍微有點演過了,但此時已經不能回頭,他稍微思量了一下,那就干脆不演了,怎么想的,就怎么說。
“臣昔年游歷諸國,皆不得重用,唯有武信王以國士待我,荊王繼位之后,也以國事托付。
今高氏不存,乃是仆力勸,實在無顏以此為朝廷進身之階。”
孫光憲這么一說,張鉊也覺得自己剛才的語氣,也有些不對。
既然是自己要舉忠義大旗,那么自然也要允許下面人多多少少表演一下,何況孫光憲也不完全是在表演。
所以張鉊沉吟了一下對孫光憲說道“高氏本就是朝廷內臣,非是孟蜀、南漢那等僭越割據之主。
今納土奉獻,高氏也并非不存在,反而對他們來說,更有好處,汝大可不必如此介懷。”
說完,張鉊拉著孫光憲的手走到了鋪好的地圖邊,“歸州守將可還信得過孟蜀寧江軍節度使水軍的戰力如何峽州能否傳書而定”
作為荊南的政務一把手,這些事情肯定是要問孫光憲才最保準,孫光憲也一一為張鉊解答。
連派何人去接收歸州和峽州,以及整個南平對孟蜀在長江一線防御的山寨和水寨,都解說的很清楚,張鉊由此更加滿意。
只是孫光憲心中很清楚,張鉊既然剛才那么問了,他就更不能要張鉊的官職。
因為一旦接受了張鉊的官職,特別是相對較高的官職,那么就證明了,他就是有些做姿態,于是不管張鉊如何勸說,孫光憲就是不受。
眼看又僵持住了,最后還是盧琰出來解圍,他對張鉊說道。
“孫孟文曾言,寧知獲麟之筆,反為倚馬之用。
今圣朝鼎立,也到了要準備為大朝以及朱梁、后朝等修史書的時候。
孫孟文讀書萬卷,又深愛此,不如命他先為大唐修國書。”
張鉊眼睛一亮,新朝為前朝修國書,乃是中國歷史上的慣例。
但唐末五代這四十年間,天下間戰亂不休,還不如中唐時期穩定,加上完全是武夫當政,也沒幾個把這事給提上日程。
只有后唐建立時,為了強調法統,就準備給大唐修國書,可是一直到了后唐滅亡,準備工作都沒做完。
一直等到了石晉天福六年941年才開始修,成書于開運二年945,這就是歷史上的舊唐書。
但此時來說,壓根就沒修完,因為張鉊蝴蝶翅膀一扇,契丹人進入中原,就早了這么一年多一點。
在面對契丹入寇威脅,以及席卷河南、河北、河東和關中四地的水旱蝗災影響下,編修工作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書沒有編成,契丹人就入了東京開封府,負責編修唐書的監修趙瑩得罪了石重貴被貶到華州,很快就投降了張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