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茫茫的草原上,灤河就是最明顯的向導,只要跟著河流走,就一定能走到承德府。
奉恩館的建立,就是為了迎接這些自草原上來的部族首領,他們到了這里之后,不但要在禮部官員的安排下沐浴凈身,還要學習各種宮廷禮節。
張鉊故意把禮節搞得有些繁瑣,反復折磨著這些粗鄙草原貴族的耐心。
但凡有誰忍受不了這樣的繁瑣禮節跑了,那么他的部族,就可以交給別人了。
。
紹明四年,四月十八,良辰吉時,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遠處的天邊,一個身穿銀白色飛魚服的錦衣校尉,爬上了高高的瞭望塔。
他手里拿著一面銀白色的旗幟,當他在瞭望塔上左右揮動旗幟的時候,瞭望塔上的三個號手,嗚嗚吹響了手里的牛角號角。
一個,兩個,三個,臨近的瞭望塔,接二連三的吹響了號角,接著軍中的大鼓也開始敲響。
鼓聲中,太常寺所屬的鼓樂師于營帳個個角落,奏響了朝四海八荒圣神天子樂。
這是張鉊在恢復唐中期失去了太常寺以及雅樂傳統以來,太常寺收攬天下樂師,做出的拍馬屁集大成者鼓樂。
來自草原的各部首領,是按照十二色帳篷居住的,對應的是張鉊的草原十二萬戶。
他們早在奉恩館中聽這種鼓樂聽的耳朵都出繭子了,當然也知道這種樂曲響起的時候,自己該干什么。
當即,這些各部首領慌忙穿上了皇帝賜予他們的袍服,在對應的旗幟下,率領麾下侍衛走出營帳區,往歸義泊邊的鄉射場所馳去。
張鉊端坐于他的天子六駕之上,車架之前,三十位六法宗大德以上的高僧,手持法器誦經導引。
車駕緩緩從草原、松漠諸部首領面前經過,他們紛紛口念佛號,拜伏在地上。
在張鉊的車駕背后,是瞿七郎瞿延慶親自率領的左羽林衛風火突騎營為護衛。
左羽林衛的烈烈大旗下,三百著布面鐵甲但馬不披甲的驍騎兵,橫持馬槊肅然隨行。
他們手中的馬槊,幾乎都是祖傳的精品,長一丈有余,可刺可錘,既堅固又充滿韌性,遠不是尋常的馬刀和草原上騎兵所持劣質槍錘能比。
胯下也都是頂尖的河西天馬,肩高均超過五尺三寸,草原上的馬兒跟它們比起來,都跟驢子差不多矮小。
除了這三百驍騎兵以外,還有風火突騎營的兩百身穿無護膊鎖子甲,戴著復式鐵胄,手持硬弓,馬側掛著馬刀的驃騎兵。
他們的鎖子甲外,罩著一件用錦緞制成的罩衣,看起來既富貴又強健,騎士們神采飛揚,自有一股睥睨天下的味道。
而在他們后面,是李昭遠率領的憾山都三百具裝甲騎,李昭遠是小姨媽李若柳的親侄子,父親是張周第一代具裝甲騎將李若泰。
這三百具裝甲騎人馬俱甲,戰馬和人都包裹在了厚厚的甲葉中,只露出了一對眼睛,胯下的戰馬不但肩高五尺以上,馬腿更是比碗口還粗,且十分修長。
草原上會相馬的人不少,他們一眼就看出,這樣的戰馬不但負重能力非常強大,沖刺的速度,不,應該說是瞬間的爆發速度,也一定快到可怕。
這八百騎一出來,剛才嗡嗡嗡的草原部族諸首領,立刻就安靜的像被人下了啞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