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警方多次強調,這兩個人雖然已經成年,但其實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留守兒童、離異家庭的孩子,占了七成以上的數字。兩個人這幾年都是在犯罪的邊緣徘徊,都缺乏家庭的教育和親情的約束,對違法犯罪的概念十分模糊。
之后,路北岑找了一位社科院的社會學家就這個問題展開了采訪,專家表示人從來都是善惡同體的,是持之以恒的社會法制道德教育,引導人向善的
第120章分水嶺第25頁,點擊下一頁。
方向發展,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成年人。
而無論是鄭新還是張曉龍,這些都是缺失的,他們長期生活在社會陰暗的角落里,對善惡、對道德的界線早已經模糊不清,更遑論法律。
路北岑對這些現實其實深有感觸,養父母以前都是下江一個企業的下崗工人,從小住在工廠的職工宿舍里,她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正逢企業改制,廠子里的下崗工人比比皆是,亂了一兩年之后,他們這些孩子開始上中學,家長們大部分開始南下打工謀生。
青春期的孩子們一旦失去了約束,簡直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飄。
路北岑就讀的那個縣二中,是縣城里唯一的初中,更像一個典型的大雜燴,學校沒有辦法,只能按成績分班,努力保住前面兩個班的苗子,中間還有六個班在掙扎,放牛班也有兩個,只要不打架不鬧事,就是老師和學校領導的基本要求。
放牛班的學生輟學的比比皆是,到初三的時候,兩個放牛班就合并成一個班了。也有很好的學生因為受家庭變故的影響,缺少約束,最后考不上高中,甚至踩出其他的邊界。
路北岑和方南在小學的時候,就有個共同的好朋友叫袁芳。
初中的時候,都是菡萏初綻,開始從小女孩變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袁芳也出落得很漂亮,而且身形也完全發育成熟,不像她們大多數女孩子還是個瘦竹竿。
袁芳那時候最得男同學青睞,給她寫情書的男生,簡直多得不能再多。開始的時候,袁芳的父母管得緊,幾乎是上學放學都有接送,不是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就是在老師的視線當中,一切平穩渡過。
到了初二,袁芳的父母經歷了下崗離婚全套,袁芳也從小公主變成了只有一個奶奶帶的可憐孩子,父母都去南方
第120章分水嶺第35頁,點擊下一頁。
打工了。
很快,袁芳就跟一個放牛班的男生早戀了,不管路北岑和方南怎么勸,她就是覺得那個男生好,說全世界只有那個男生疼惜她。
初三的時候,袁芳突然輟學了,路北岑和方南簡直不敢置信,袁芳雖然成績退步了,但是她基礎好,只要認真學習,還是能趕上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