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袍道人一聲冷笑,腳下彈步向前,白色骨笛平刺而去。
關洛陽刀頭一挑,從下方挑刺紫袍道人咽喉。
白骨長笛向外一蕩,砸偏了刀尖,笛子前端一抖,凄厲的嘯聲一緩,如同嗚咽回環,鳳凰點頭,直取關洛陽胸膛正中膻中穴。
關洛陽側身外擺閃避,腳下的步子回還,掃出一個大而飽滿的弧線,繞到紫袍道人后方,轉身一刀追去。
紫袍道人一刺不中,身形去而復返,上半身往下一壓,后腿的膝蓋幾乎觸地,腰部一轉,往前刺的骨笛幾乎貼地面擦了一下,從地下向上刺。
骨笛前端,剛好刺中了關洛陽劈過來的刀口,是在刀柄前方六寸處,力道最薄弱的一點。
柳葉穿林劍法,回首刺月式!
七八十年前,陳永華收復交趾,百姓南遷,除了滇南一帶,也有從兩廣入交趾的。
交趾、南洋之地,一年四季潮濕溫暖,日照極長,雖然蚊蟲野獸多,但能吃的植物果實也多,當地人很容易填飽肚子,自然少了一些上進之意。
但在當時中土南遷的百姓看來,這塊地方,簡直處處都是商機,上有官府的鼓勵獎賞,開墾種植,甘蔗瓜果,下有貨運水運之便利,自然也吸引了很多富有闖勁的人,到這邊來謀生活。
當時遷移的隊伍里面,不少領頭人物都是拳師,到了交趾之后,也把他們的拳術在這里傳承下來,其中就有精通象形拳的少林門人,逐漸推演,開創的螳螂拳一脈。
這種拳法身形靈活,步法扎實,枝搖根固,在南洋這種環境地形里面,就非常合適練出功夫來,但有小成,在河谷叢林之中討生活的時候,也會大為方便。
所以,雖然這套拳法開創才不到八十年,卻已經分出了十幾個流派,各地零零總總的武館拳門,不下五十家,光論眼下這一代,習練過螳螂拳的青壯,只怕也能有上萬人。
拳法武藝這種東西,練的人多了,能投入進去的智慧和精力也就更多,積累的經驗更足,獲得的成果自是更豐碩。
柳葉穿林劍法,就是這些豐碩的成果之中,最最上乘的一套器械手段。
以劍帶身,如同柳葉穿林,飄擺不定,曲折如意。
回首刺月的這一招,更是整套柳葉穿林劍法之中最高的成就,一瞬決生死的殺手锏。對身體剛柔并濟的要求,對眼力的配合,都到了一種吹毛求疵的程度。
只要哪里差了一星半點,或轉身不夠迅捷,或找不準對方最薄弱的地方,那這個矮身回望的動作,就等于是把自己送到對面刀口底下找死。
全身的力量集中一點,從下而上的推擊,打中的還正是對方兵器最薄弱的一點。
與其說是刺,不如說是頂,是撞。
想想明月掛在天邊,離人間有多遠?
這一刺,要有刺中月亮的氣魄!也就是十成的力道,要刺出十二成的猛烈迅捷來,才算是練出了這一招的神髓。
以關洛陽的臂力,也不禁虎口一麻,整個刀身都“嗡!”然一震,被撞的往上一抬,幾乎脫手飛射出去。
而白骨笛則順勢往下一壓,紫袍道人身體維持這個高度,長臂平伸,刺向關洛陽小腹。
這一刺已經夠快,時機也已經準到不能再準。
關洛陽的反應卻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