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筆記,其實大多只是我跟他探討的一些瑣碎的東西,未必就有多少價值,但是這本書可不一樣。”
把東西送到關洛陽家里的時候,姜司教授叮囑道,“這本書里面,記載了一套幾乎成系統的鍛煉自我,增強精神的方法。”
“我以前還在大學里負責不少課程的時候,也曾經挑選出色的年輕人,從這本書里摘取片段,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雖然最后只有很少的人,獲得了一點成效。但只能說明,我們不適合這方面的東西,卻無損于這本書的價值。”
“就好像醫學教科書出版那么多年,但是能成為出色外科醫生的人,終究還是萬里挑一。”
關洛陽接過那幾本書,道:“那就多謝了,如果行之有效的話,我也會酌情免除一部分的債務。”
姜司教授打了個哈哈,道:“那是最好啦,不過這本書里的內容,希望關老板不要隨便外傳,至少先通知我一下。這么晚了,我就不打擾了,再會啊。”
“放心,再見。”
送走他們父子兩個之后,關洛陽拿著那幾本書坐下,先略微翻了翻那幾本筆記。
果然就只是姜司教授和他那位友人探討的一些片段,里面的話題隨著他們兩個的聯想,跳躍的范圍很廣泛,甚至有關于地方美食的一些篇幅,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瑣碎了。
至于那本讓姜司教授最重視的書,很明顯并非原稿,是剛復印出來的,白紙黑字單面復印,用大的訂書機裝訂起來。
復印出來的筆跡,依舊帶著原作者工謹虬勁的風格,鐵畫銀勾,字形偏瘦,極具風骨。
——文以載道,圖以敘情,學風聽雨,澡雪精神,定中生慧,而能心意生光。
在這樣的一段開篇語之后,就是寫作者半文不白的自述式講解。
“凡世間人所聚合之處,歷史傳承之下,必有文明,文明之中,必有自我修行之精要。
遍觀全球,古老的修行法門,成千上萬,乃至于可稱作恒河沙數,不知多少淹沒于歷史潮浪之中,又多少蒙塵鄙棄,不復可見。
縱然有少許派別,流傳長久,廣為人知,修煉之后的最大功效,也不過是令心態常保年輕,養生調理而已,既不能百病不生,又不能力舉銅鼎,實屬肉體凡胎,與枯木同朽!
至于各教派歷代先賢推測之中,所該具有的種種神通奇術,似乎更只是夢幻空花,虛妄荒誕之言。
直到五十年代,真靈機械,人體改造,虛無縹緲的修行,似乎得以煥發了新的生機,本來只是闡述于內心的種種精神修養,開始得到了形諸于外的契機。
除工業改革,機械躍升之外,吾等也有幸乘此潮流,以全真、正一、禪宗、程朱、陸王,乃至于音樂,圍棋,書法,畫藝,插花,茶藝等諸多國學高人交流,探討精神,數次聚會,頗有所得。
秉承實事求是,不假不大不空的說法,諸多修養學說,皆可稱作心意法門,共可分作三層境界。
分別稱之為,定念如一,百物借勢,虛空取神!”
關洛陽看到此處,神色略微振奮了一些,這分明是一本類似于秘籍的東西,難怪姜教授會把它跟教學資料相提并論。
他閱讀的速度放緩了一些,仔細瀏覽字句。
接下來是對于這三層境界的介紹,分別用了一些類似于小寓言故事的東西,來解釋三層境界的特點。
“第一層境界,定念如一。人腦,大小只在數寸之間,卻統籌著人體這一方小天地,時時刻刻運轉不休,其中奧妙,繁復無窮。
但人生一世,一分一毫所見之物,都在牽扯心神,于冥冥之中空耗腦力。
許多人自以為專注的狀態,其實仍伴隨著無數雜念的誕生與消滅,這些自身察覺不到的雜念,卻會大大影響人的能力發揮。
宋朝末年的終南山中,有眾多隱士,其中有道士王某,住的極為荒僻,出門不遠就有一道懸崖,鐵索懸橋,只是天長日久,懸橋鎖鏈斷了三根,僅余最后一根,王某若要出門,不得不繞行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