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的士兵們用他們繳獲的大小船只,把第一批糧草輜重運回梁山之后,本該留守在梁山的李應,急匆匆駕船來到岸邊軍營。
他對于今天晚上的暗襲能夠大獲全勝,并沒有感到太過驚訝因為早已經震驚過了。
在關洛陽造就出不遜于大宋精兵的八千名紅衣士卒后,李應當時瞠目結舌,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才漸漸平定了心緒,之后就覺得無論見到什么樣的事情,都可以見怪不怪了。
“道長,聽說抓了數千俘虜”
來到軍營中之后,李應跟林沖等人遙遙見禮,找到關洛陽,第一句話就是這個,“這些俘虜,道長準備怎么安排”
關洛陽說道“我當然是想把他們化為己用,收編到梁山的隊伍里面,不過最好也要能做點區分,如果有那種頑固不化、橫行鄉里為樂的,就安排他們做苦力改造身心吧。”
李應想了一想,拱手說道“道長,這件事情能不能交給李某來處理”
關洛陽饒有興趣的問道“你準備怎么做”
“先清點了具體有多少人再說。”
李應回了一句,就指揮梁山子弟,清點人數。
從關洛陽他們突襲軍營,到斬將奪旗,擊潰士氣這個過程其實是很快的,宋軍萬余兵馬,死傷并不算多,但是后來,他們士氣崩潰,狼狽逃散的時候,因為人數太多,關洛陽他們也沒能約束得住,反而被他們逃掉了不少人。
最后清點出來,做了俘虜的只有四千人出頭,關洛陽沒打過什么仗,還略微有點不滿足,李應他們這些正經做過軍中將官的,卻已經是大喜過望。
“一夜之間,俘虜近半數,真是大勝,大勝啊。”
李應向關洛陽說道,“這些人是從附近州府調集過來,而梁山之中,也是各州府的人都有,他們能在梁山聽到鄉音,要收服并不算難,但是,要想最快地讓彼輩為我等所用,最好還是裹挾他們去打一仗。”
關洛陽點點頭,道“梁山要想立穩腳跟,只贏這一場還是遠遠不夠的,我確實想主動出擊,但還沒有想好第一個目標是哪里。”
林沖在旁邊說道“道長,旁的我不知道,但這一次攻打梁山的諸般事宜,泉城知府劉廣極為上心,他必定是謀劃這一戰的首腦人物。”
李應說道“泉城富庶,就算遭遇了這場大敗之后,城中必定還有不少裝備精良的守軍,攻打那里,不可輕忽。”
林沖拱手說道“我有一位至交好友,名喚李開先的,飽讀詩書,性情剛烈而不失縝密,在文壇中薄有聲名,對泉城及濟州、青州、沂州等七州之地,都有所了解,不如等他到來之后,聽他講解一番,再做抉擇。”
關洛陽回憶了一番,確定自己沒聽說過什么李開先,不過林沖既然對他推崇備至,那聽聽那個本地人的意見,倒也無妨。
李應說道“既然如此,我先從眾俘虜中挑出一千最恭順的,押送到梁山去,派一些人手平日領他們做事,再請元妙先生看管著些。”
“其余三千人就不要送去梁山,直接在這軍營之中安定下來,奪了他們兵甲刀槍,換成一些木棒木盾,打散開來,編入梁山之前的人馬之中,且先操練幾日。”
說著,李應又向關洛陽著重建議,“為了穩住這營中局勢,叫他們不敢多生異心,道長還得多在這營中走動。”
林沖遲疑了一會兒,見身邊雷橫、朱仝等兄弟,都對他不斷的使眼色,這才下定決心,搶上前一步,道“操練兵馬的事情,我們幾個或許也能幫上些忙。”
李應大喜“那是再好不過了。”
關洛陽應允了
這件事之后,就去了營帳之外巡視,以防再有人偷偷逃走。
林沖等人跟著李應行動。
路上,朱仝對林沖低聲感慨道“剛剛哥哥主動請纓之時,我心中忐忑,偷偷去看那位關道長的臉色,去見那位眉目朗朗,清風朗月,竟對我們沒有半點狐疑揣度。”
雷橫也道“敗軍之將,轉眼之間就能得到如此信任,想必是因為我們與魯達、武松的交情。這位道長雖是出家人,卻是個義薄云天的好漢,我們萬萬不可辜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