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戲基本都集中在室外。
影視劇不必按照時間順序來拍,但是對于《彗星》這樣的場景集中在一間房屋內,通過人物的對話、互動來推進故事發展的低成本電影來說,實在沒有理由不按照時間順序來拍。
所以大體上屋內的劇情都是按照順序來拍的,而最后拍攝的外景劇情,主要是三部分,一部分是結尾的白天劇情,已經拍完了;一部分是主角們走出屋外在一片漆黑中探訪對面的“主角們”;最后一部分就是女主角單獨走出屋外經過一個接一個一模一樣的樓房,一模一樣的窗戶,窗戶后面一模一樣的自己和朋友們。
“我記得你說是大三的時候就買了這個房子,搬出來住了,不會是那個時候就已經想好怎么拍攝了?”
身為女主角的顏曉月在準備拍攝的間隙過來,一邊欣賞分鏡圖,一邊問道。
“我分鏡頭腳本大三的時候就畫好了,你以為呢?”
小陳導演毫不掩飾臉上的得意。
要知道原版《彗星》這部電影的故事是發生在大豪斯里的。
這里可沒有大豪斯,如果租個別墅拍就有些違和,就變成了發生在富豪身上的奇妙故事,非常不接地氣。
所以陳景行可是費了很大精力才找到了這套房子。
之所以要買一樓的房子,就是為了《彗星》的拍攝。
如果不拉窗簾,從外面能直接看到客廳和餐廳。
這樣就可以在非獨棟大豪斯的背景下,實現女主出門后,向前走看到一棟又一棟一模一樣的樓房,一模一樣的窗戶,透過窗戶看到一模一樣的客廳和一模一樣的人。
因為就在一樓,只需要一些剪輯技巧就足夠了。
如果是在高層,電影最后這一段震撼人心的劇情就很難實現,女主需要仰頭才能看到窗戶,而且還看不到窗戶里面的主角們發生的不同故事不同處境,這像話嗎?
……
這最后一段外景戲是在眾多小區居民的圍觀之下拍攝的。
電影大家都看過,拍電影可就稀罕了,更別說沒在影城而是在居民區里拍戲。
圍觀人群主要以大媽大爺和小孩兒為主。
仿佛看西洋鏡似的人群,圍成半個橢圓,視線來來回回,看著左手提溜著打光燈,右手拿著遮光板的陳景行,貓著腰的攝像大哥,女主角顏曉月三人走來走去。
甚至還有擠不進前排,父母把孩子扛在肩頭觀賞拍攝的。
這其中就有曾經誤解“拍電影”意思的小陳導演的鄰居,李平川一家三口。
“就這一段路來回走了十幾次了吧?看來演員也是個體力活啊。”略有些發福的李哥感嘆道。
“讓你前幾天還說人家閑話,就是不知道這是啥電影,怎么光走路了,這小陳不是導演嗎?左挑右扛的,看起來比那小姑娘還累。”
李哥還是有點見識的:“小成本電影嘛,大片劇組都好幾百人,導演當然舒服了,小陳家里再有錢也不可能給他太多投資,就這么幾個人,不得一個人當兩個使啊。”
“就這么幾個人,這電影看起來也花不了多少錢吧?”
“你懂什么?演員不要錢啊,小陳這電影光演員就有七八個人,請的都是五一劇院的老師,你想想這得多少錢?少說都得一百多萬。”
“不會吧,就這不到一星期,一人能掙十幾萬?這錢也太好掙了。”
“媽媽,我長大也要當演員!掙很多很多的錢!”
剛上小學二年級虎頭虎腦的兒子總算聽懂了掙錢多,大聲童言童語了起來。
“傻兒子,幾年前你說這話我要鼓勵你一下,這兩年你是越長越像你爸了,讓我連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
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