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期貨從業人員,王慧玲對綠豆品種基本特點很熟悉:這是個又小又大的品種。
說小,是因為綠豆產值很低,全國產值每年不會超過40億,流通量更小,與玉米、稻谷、小麥相比,在農業品序列里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全國各地沒有誰把綠豆當主食的,換言之并不是必需品。
說大,是因為綠豆期貨的交易量很大,作為鄭商所在1993年推出的期貨五大開市元老,綠豆和小麥、玉米、大豆、芝麻一起上市。但綠豆期貨交易量和活躍程度遠遠高于其他品種。
作為鄭商所當家花旦,所有綠豆合約1997年全部成交量加起來將近2000萬手,1998年10月還沒過完,成交量已突破3000萬手。可見有大資金在里面翻江倒海,交易所收取的手續費即便按低估年份計算,至少也有12億。如果是放98年這樣的活躍年份,那超過20億毫無懸念。而國內期貨交易市場在整頓后,由14家變為3家,整體手續費收入只有30多億出頭,鄭商所一家就占了一半以上,比大商所、上期所合計起來還要大。
這一點反應在盤面操作中也很明顯,和綠豆比起來,天然橡膠實在是小兒科,常天浩下500手都要小心翼翼,整整用3天時間才完成,下1000手綠豆卻容易多了,十分迅速地在半小時交易時間內就完成了,沖擊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但說起南陽幫,她就有點不太清楚了。
“南陽這塊土地土質肥沃,四季分明,特別適宜綠豆生長,是全國綠豆主產區。為什么綠豆交易量這么活躍?不是因為綠豆需求量更大或者市場化程度更深,而是相比其他品種,綠豆具有產地集中、產量有限、易于儲存等特點,你想想看,這種特點會帶來什么結果?”
“懂了懂了……”這些特點一疊加,王慧玲腦海里迅速構建起一個資金操縱的印象。
“南陽幫作為主力莊家,其背景可不是有錢老板或企業,真實背景說出來能嚇你一跳……”
“是什么?”
“當地糧食局!”
“不可能吧?政府怎么能干這種事?”
“這有什么奇怪的,難道政府下面就沒有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了?”常天浩笑道,“去年的株冶事件是誰折騰的?那不是國企么?”
王慧玲不吭聲了:1997年,作為中國最大的鉛鋅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的株洲冶煉廠認為國際鋅價格偏高,同時認為市場爆發金融危機,便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上大舉做空金屬鋅,當時空頭頭寸大多捏在株洲冶煉手中,結果全年生產量只有30萬噸的株洲冶煉一口氣賣出45萬噸的做空合約,最后交不出貨被迫平倉止損,損失將近15億元人民幣——好幾年白干了。
就在株洲冶煉平倉后沒多久,國際市場價格忽然就跌了下來,差點沒把人給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