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ICQ上線前,國內已有多個版本的漢化ICQ:
臺灣資訊人公司第一個推出繁體中文版ICQ,起名CICQ,去年暑假進入大陸市場后推出簡體中文版的PICQ,不過這軟件有點水土不服。
幾乎與此同時,南京有兩位青年工程師創立了北極星軟件公司,推出類似ICQ的產品——網際精靈,不過性能不是很穩定。
隨后,廣州電信看中了網絡聊天工具,想要購買一個類似ICQ的中文即時通信工具,公開向全社會招標,說公開其實是內定——旗下飛華公司已完成所有產品開發,起名PCICQ,而招標規格要求就針對PCICQ發布的技術特點。
之所以有蘿卜招標,道理大家都懂:不這樣怎么能順理成章把好處費洗出來呢?不這樣怎么能把亂七八糟、上不了臺面的公關費、招待費都洗白呢?
波尼馬看到了這新聞,甚至也知道內定的消息,但堅持要試一試,與幾個志同道合者一合計寫出一份競標書并起名為OICQ,作為投標方案參與項目投標,最后果然不出所料,內定的飛華中標,換成一般的商業油條或識時務者,肯定放棄了,浪費精力嘛!但倔強的波尼馬決定開發出來養著——這就是技術驅動型領袖的執著!
那句——“要不我們先把它養起來吧。”在常天浩看來頗有理想主義者的風范!
波尼馬提出了OICQ創意,實際開發者是張志東、徐鋼武、吳宵光、封林毅等4人。?不過波尼馬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他確定了三個創新原則:
第一,擁有離線消息功能;
第二,全力控制軟件體積;
第三,優化使用界面環境。
這幾個微創新是成功關鍵,也是技術驅動型領袖的前瞻眼光。
此時競爭環境也有利于波尼馬,國內三個對手:臺灣資訊人受政策限制,始終不知如何經營格局龐大的大陸市場;南京北極星以棋牌游戲為主業,在網際精靈上缺乏堅決投入,而PCICQ只是廣州信息港眾多服務項目中的一個,從未被看成是戰略性產品,國有企業的體制更跟不上快速的迭代競爭。
這是很有利的環境。
離線消息針對的是國內上網環境:1996年5月,上海出現第一家網吧——威蓋特電腦室,擁有50臺電腦,上網費用高達每小時40元。到98年年底,全國出現將近1萬家網吧,使用價格依然高達每小時10-15元。騰訊所在的辦公樓二樓有個規模不小的網吧。常天浩把通天大廈第二樓建設為網吧就是從中獲得的靈感。
就算全國此時有50萬臺可上網的電腦,相對于12億人口也是杯水車薪,一般人很難擁有專屬于個人的電腦,如果按ICQ將所有消息都固定在當地電腦的辦法,那在中國很難推廣,OICQ把用戶內容和朋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了后臺服務器,避免用戶信息和好友名單丟失的煩惱,是個巨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