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圈里的特立獨行,永遠都是民謠。
所有的民謠里都有著故事,這話從來不假。
最質樸的歌聲,一把吉他,就是一段故事。
他們是歌頌者,也是訴說者。
說著他們心里每個煎熬的黑夜,每個痛苦的人生,還有心里遙不可及的夢幻……
情歌固然深情,但是說到底,論憂傷,民謠歌者從來都是淡然一笑。
煙嗓不是光榮,是曾經的落寞,是對那份揮之不去的過去的酸楚,其中也滿是傷痛。
吉他也不是驕傲,是昔日的留戀,是對未來一眼望盡后的苦澀和麻木,其中更是無可奈何。
這是屬于民謠的故事,也是屬于音樂的遺憾。
他們唱得,不是掌聲,也不是喝彩,只有自己,僅此而已。
前奏很短,吉他堪堪響起,觀眾還在詫異中,蘇塵便輕聲歌唱……
“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幾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云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在八角柜臺,瘋狂的人民商場
用一張假鈔,買一把假槍
保衛她的生活,直到大廈崩塌
夜幕覆蓋華北平原,憂傷浸透她的臉~
河北師大附中,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的注視,無法離開的教室
生活在經驗里,直到大廈崩塌
一萬匹脫韁的馬,在他腦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云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沒有副歌,每一個小節都是一段故事,說著人們心里的苦。
從第一句開始,觀眾的視線已然離不開,默默注視著臺上的蘇塵。
沒有什么技巧,最單純的嗓音而已。
平淡的講述,直白的訴說,以及淡淡的笑容。
那是看透世間滄桑的眼神,包含波瀾,卻又無比安寧。
這首歌背后的意義,通過蘇塵的歌詞,他們聽懂了。
現實和理想的碰撞……
人們生于理想,死于欲望。
最簡單直白的方式,把這首歌中的酸楚和痛苦以及糾結灌輸到觀眾心底,從觀眾席上第一聲嘆氣時,蘇塵就已然完成了目標。
他要的很簡單,藝術終究是依靠感性而活,現實終究要理性。
用聲音唱出觀眾心里的哭,男人的累,女人的苦,生活的不易,活著的痛苦,在這首歌里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就是民謠的魅力,歸根在于第一個字,民。
活著很難了,誰有空追求那些高尚的藝術。
歡快的歌人們只會記住一時,傷心的歌,有時候聽了一遍,一生也忘不掉。
這階段他們聽了蘇塵不少的歌,特別是在這個舞臺上,蘇塵的矚目和實力,自然會讓他們去關注。
《消愁》亦是如此,唱得是人們心里的愁。
這首更是,唱得是人們心里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