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在玉皇山還好一些,偶爾得空了就能回家去瞧上一眼,可是撤往沂蒙山那邊,自己就不得不跟家人分離,心里也難免會惦記著。
而且,像劉懷文這樣兒有老婆孩子的,在玉皇山上也有差不多二十來個,朱曉松也不得不考慮到劉懷文所說的這種情況。
低頭斟酌了一番后,朱曉松抬起頭來,望著一眾青壯們,高聲道:“像懷文叔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咱有兩個解決方法。”
“一是不愿意跟著走的,想要留下來陪著老婆孩子的,你們可以盡管留下來,不用有什么心理負擔。”
“二是愿意跟著走的,可以把你們的老婆孩子都帶上,咱們一起撤往沂蒙那邊。”
“在這里,咱也給大家伙兒一個承諾,那就是等到了沂蒙山那邊,咱就讓老三開辦一間書堂,教授大家伙兒的孩子們讀書識字。”
“咱知道這事兒不好做決定,所以大家伙兒也不用著急,都好好想想,然后再做決定。”
又是一陣沉默。
留下來顯然不是什么好的選擇。
盡管朱曉松這個大當家的已經說了不追究什么責任,可是人心都是肉長的,大家伙兒一起打土豪劣紳這么久了,要是自己選擇留下來,這心里難免就會有一種當了逃兵的負罪感。
可是第二個選擇呢?
讓孩子有個讀書的機會固然是好,帶著老婆孩子跟著去沂蒙山也不難,可是誰又能說得準以后的事情?沂蒙山那邊就一定能成為大當家口中的根據地?就不用擔心韃子的進攻?
這些沒讀過什么書的青壯們,頭一次感受到了進退兩難的滋味,頭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艱難的決定。
過了好大一會兒后,一直沒有開口說話的李班頭卻忽然開口了:“俺決定跟著大當家的。”
“原先在縣衙當差的時候,仗著手里有那么點兒權,俺也沒少干那些混賬事兒,俺當時干那些壞事兒的時候,還感覺自己挺了不起來著。”
“可是現在回過頭來看,俺那過的叫啥日子?天天想著欺負別人,弄到兩個小錢兒就去逛窯子喝花酒,老百姓看見俺們就跟看見瘟疫似的躲,日子也過得不人不鬼。”
“后來,后來承蒙大當家的不棄,讓俺們改造,又讓俺們入了伙,這才讓俺們有了重新做人的機會。”
“俺跟著大家伙兒掃了幾戶劣紳,也跟著大家伙兒幫鄉親們掃過雪,現在鄉親們看見俺們也不躲了,前天還有個大娘說要給俺說媒來著。”
“是大當家讓俺們知道了挺起腰來做人是什么感覺。”
“俺決定跟著大當家的撤往沂蒙山那邊,等啥時候咱們玉皇山的隊伍再打回來了,俺就找那個大娘替俺說媒。”
李班頭的一番話,聽上去有些前言不搭后語,但是給這些青壯們的觸動卻是最深。
除去汶上縣跟過來的那些青壯之外,寧陽縣的這些青壯們大多都知道李班頭這個人,就算沒見過也多半聽說過。
以前像臭狗屎一般的貨色,現在居然還有人要給他說媒?
這一切,不就是李班頭入伙了玉皇山之后的改變?
瞧著一個個神色逐漸堅定的青壯,朱曉松忍不住笑了起來:“既然大家伙兒都愿意跟著咱撤往沂蒙,那咱們就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