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洛用10天時間寫好一個未來科幻題材的劇本,名字都已經取好《網絡情人》,似乎人們對科幻題材不感興趣。
2000年,科幻題材電影,還屬于好萊塢專屬,一個人均GDP1300美元的國家,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學生,拿著一個科幻題材劇本找投資,這事聽起來有些魔幻。
來自農村的他,可選擇的道路不多,現在他可以回家種地,趙洛并不想走這條路,農民也是一種職業,在饑餓的年代,沒有農民的付出,很多城里人都要餓死。
他的興趣是拍電影,找一份自己興趣的工作,付出一些代價,也是他自己選擇的。
趙洛漫無目的的尋找,他想找到有興趣投資電影的投資人,煤老板現在還沒有出現,想要找到投資人,比較困難。
“你看什么呢?”
和他年齡差不多的男人,正在扒著墻,往北影學校里面看。
因為一部《還珠格格》北影出來的女星火了,趙洛的眼光看,《還珠格格》電視劇比較幼稚,不過娛樂匱乏的年代,播出電視劇并不多,后世看很幼稚,現在奉為珍寶。
“你管呢,你算干嘛的?”
男人身材有些瘦弱,小眼睛直勾勾看著趙洛。
“噗嗤…”
趙洛差點笑出來,這不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畢導演嗎?
原來他不是北影的學生?
有導演夢的二代。
拍攝出豆瓣評分2.2的畢導演,原來真有一顆導演夢。
畢志非有錢,趙洛有劇本,這不是天然的投資人嗎?
后世影評人還有觀眾,一點都不懂畢志非,《逐夢演義圈》根本就不是大爛片。
他們把爛片看的太簡單,《逐夢演義圈》可以和黑澤明的《七武士》相提并論。
試想一下,考試的時候,亂答答題卡,結果是0分,這就必須避開所有正確答案。
這種所有題目都作出來,結果是0分的電影,必須要有實力才能完成。
畢志非在扮豬吃老虎,他知道所有的正確答案,所以他才全部選錯,這些影評人和觀眾,以為他在第一層,其實畢志非在第五層。
故意反向操作,影評人和觀眾看不懂,這不能怪畢志非,只能說他們見識少。
《逐夢演義圈》電影配樂由畢志非親自作詞作曲,這說明他很有才華,不止會構圖、寫劇本、攝影,還會配樂,這完全就是一個全才。
《逐夢演義圈》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學生的設定,影評人和觀眾不知道,這是畢志非在致敬196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音樂之聲》。
瑪利亞老師帶7個學生已經極限,文老師帶17個學生,這個操作屬于魔幻現實主義,咱們國家人口眾多,這是現實主義,帶17個學生,超過《音樂之聲》7個學生,這說明文老師比瑪利亞老師能力強。
什么叫魔幻現實主義電影?
《逐夢演義圈》就是魔幻現實主義。
《逐夢演義圈》畢志非開創一種全新的電影表達,小宇出車禍后,畢志非采用PPT式抽象單幀手法,電影最基礎的幀速24P一秒,一秒鐘劃過24張圖片,很多導演讓畫面更流暢已經研發出120P一秒。
畢志非采用抽幀技術,通過減少幀速,讓畫面中的時間體感變得抽象,同時增加開角度,使運動變的模糊。
空間變的抽象化。
這種拍攝手法,代表人物就是墨鏡王,通過抽幀,寫實的場景變的迷幻,墨鏡王最多4P一秒。
畢志非居然能做到4秒一張圖片,墨鏡王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畢志非的抽象已經在墨鏡王之上,幾乎可以與畢加索相提并論。
畢志非。
畢加索?
趙洛煥然大悟,原來畢志非是畢加索轉世,畢加索生前也不被人理解,不過他去世后成為大藝術家,畢志非同樣不被人理解,這并不影響他在趙洛的心中。
在趙洛這里,畢志非就是大藝術家。
“你想追求藝術嗎?”
趙洛面容無比真誠看著畢志非。
“什么藝術?”
畢志非穿著黃色長袖,面帶疑惑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