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愬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就到處發表小說。
這十幾年,他陸陸續續發表出了十幾本影響力巨大的小說,在京都文化界的人脈極廣。
馬為都曾在《青年文學》雜志當了十年編輯,在京都文化界的人脈更廣,王愬、劉振云、梁左、魏仁、莫顏、余化、蘇同、海巖等等后世中G重量級的作家甚至是文化界或是編劇界的泰山北斗,全都是馬為都在當編輯時結識的。
有王愬和馬為都幫李擎,李擎在發表《亮劍》和《驢得水》的過程當中著實是少走了很多很多很多彎路。
九十年代初發表小說,跟網絡發達的后世大不同,甚至可以說兩者都沒有可比性!
后世,寫了一本小說,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發表,還可以掛在網上,也能算是發表了。
九十年代初,出版社流傳著這么一番話:投稿的小說和文章,最底層的編輯先拿機槍突突一遍,突突完了交給組長,組長用步槍挨個槍斃,槍斃完了交給總編,總編再拿手槍一個一個的斃,最后剩下的才能發表。
所以,這個時代發表小說的難度之大是后世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的。
如果沒有王愬和馬為都保駕護航,即便李擎是開了掛的,都不一定能闖到最后,很有可能在海選階段就被突突了。
因為有王愬和馬為都的關系,《亮劍》和《驢得水》直接分別交到了《解放軍文藝》和《青年文學》的兩位總編手上。
《解放軍文藝》是多位國家最高領導人為該社題寫書名、社名或在該社發表過重要作品、出版重要著作的綜合性出版社,是重要的軍事出版基地。
《青年文學》則是這時所有青年作家最向往發表的陣地——這時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被那幫老一代文學家把持著,年輕人想在那發表文章可以說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
雖說有王愬和馬為都為李擎保駕護航,可《亮劍》和《驢得水》的發表也不全是一帆風順的。
因為《亮劍》的后半部寫了很多建國以后的事,最初被《解放軍文藝》給斃了——其實,也不能說是被《解放軍文藝》給斃了,只不過,《解放軍文藝》的總編希望李擎只發表前半部,也就是跟上一世的《亮劍》電視劇一樣到建國為止。
《驢得水》發表不順利則是因為,很多老一代文學家有點接受不了李擎對于知識分子無情的諷刺與鞭撻,也接受不了李擎對張一曼這個蕩婦的同情,因此給李擎設置了不少障礙。
后來。
李擎將《亮劍》的前半部分發表到了《解放軍文藝》進行連載。
后半部則是等前半部大火了之后,《解放軍文藝》的一眾領導反復商量研究了之后才準予發表的。
對于《驢得水》,李擎則是一改再改,改到最后,都跟原來的《驢得水》有了很大的不同,恰逢《亮劍》大火,《驢得水》才得以在《青年文學》發表。
讓李擎欣慰的是,不論是《亮劍》,還是《驢得水》,一經發表,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僅一九九二年這一年,準確一點說僅一九九二年余下的三個多月,《亮劍》就印刷了七次。《驢得水》則成為一九九二年被人談論最多的中短篇小說,張一曼和她的“說服”即便是提前了二十多年,也還是引起了極為廣泛的熱議。